[实用新型]合成0.5~1mm金刚石单晶的新方案无效
申请号: | 96240732.1 | 申请日: | 1996-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268035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9 |
发明(设计)人: | 郝兆印;方啸虎;王琰第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兆印;方啸虎 |
主分类号: | C30B35/00 | 分类号: | C30B35/00;C01B31/06 |
代理公司: | 余杭中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1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0.5 mm 金刚石 方案 | ||
本实用新型属晶体生产制造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美国G·E公司和南非D·B公司从事生产0.5~1mm的金刚石单晶,采用的是籽晶(晶种)结构,但其生产技术内容处于保密状态,产品可在市场供给。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在结构上让其有更多的生产中心,生产出粗粒度主要峰值在0.5~1mm(18/20~30/35,即1000/500的单晶金刚石)。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该类金刚石的晶体结晶应是在一稳定的温度场、压力场范围内,由于晶体生产的环境稳定,所以晶体应是以立方体——八面体聚形为主的结晶习性;同时石墨碳结构转化为金刚石的结构应是稍慢的,所以晶体内应是少或无杂质(包裹体);与此同时,金刚石晶体强度要高,透明度要好,充分显示出一种优质金刚石的特色。为了达到实用阶段,自然要合成棒的产出回报率高于目前一般厂家的水平,0.5~1mm单晶应占50%以上,单棒合成量应在3克拉左右,顶锤消耗不增加。其结构方案:用于合成0.5~1mm金刚石单晶的结构方案,它包括叶蜡石块(1)、叶蜡石圈(2)、堵头(3)、顶锤(4),厚度为0.4mm的触媒片横向装在叶蜡石方块的腔体内,其触媒片间由厚度为2~5mm石墨片间隔。堵头砸制钢板的厚度为2~5mm,合成时间为20′~60′,合成的压力允差≤0.1MPa。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一是用于生产0.5~1mm的金刚石单晶时,本结构具有易捕捉最佳优晶区;二是在同一层温度梯度较小.相邻层内有一定的温度梯度,均可同时获得粗粒高强单晶;三是粒度比较均一,以0.5~1mm为主。该粒度高强料单产较高,单产:高强的在3克拉左右。高强度可达20~30kg,30~40kg;四是金刚石呈金黄色,包裹体少或几乎无,晶形大多完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1、实施结构:平装在(横向)叶蜡石方块腔体内的触媒片是四层,每层的厚度0.4mm,相互间由石墨片间隔,石墨片的厚度3mm,要充分运用温度梯度、压力梯度的相互关系。合成表头压力控制在0.1MPa以下,温差控制在1%以内,生长压力最大不超过0.1~0.5MPa(0.1或0.2或0.3或0.4或0.5),最佳在0.1MPa。2、叶蜡石焙烧工艺:采用本人提倡推广的低温常时,即250℃左右,长达36-40h(36h或38h或40h)的焙烧工艺,使合成工艺稳定。3、合成工艺:a)该结构形式,由于触媒是横装的,所以每层间温差要小但几层间各有一定的差。b)同样要正确运用好,互溶互渗、成核、生长、逆转化等过程与生长七大要素之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影响互溶互渗(间接成核)成核条件,要保证有相当量的核,多到不互相拥挤为限。c)稳定的压力和温度为条件。e)合成时间20min-—30min-—60min(20min或30min或40min或50min或60min)。4、提纯工艺:由于金刚石偏粗,以重液法为主,辅以酸碱处理。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平装在叶蜡石方块腔内的小触媒片是二层,每层的厚度0.4mm,石墨片的厚度2mm,其余的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平装在叶蜡石方块腔体内的小触媒片是六层,每层厚度0.4mm石墨片的厚度5mm,其余的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兆印;方啸虎,未经郝兆印;方啸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07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瓶(0.5L)
- 0.5微米垂直JFET工艺
- Bi<sub>0.5</sub>Na<sub>0.5</sub>TiO<sub>3</sub>-BaTiO<sub>3</sub>–BiMg<sub>0.5</sub>Ti<sub>0.5</sub>O<sub>3</sub>无铅压电陶瓷材料
- K0.5Na0.5NbO3单晶的制备方法
- 0.5U网络配线架
- K<sub>0.5</sub>Bi<sub>0.5</sub>TiO<sub>3</sub>–BiNi<sub>0.5</sub>Zr<sub>0.5</sub>O<sub>3</sub>电致伸缩陶瓷材料及制备
- 旋转第0.5轴
- 旋转第0.5轴
- (Pr<base:Sub>0.5
- Cu<base:Su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