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241310.0 | 申请日: | 1996-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2758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3-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宗明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克刚 |
地址: | 10003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脑室 穿刺 持续 引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装置,尤其是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
各种非伤性原因引起的自发性脑室出血,死亡率极高。据国内外文献统计,平均死亡率为46.7%,最高可达83.3%。一般认为,该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中线结构移位,导水管、脑室受压变形以及脑室内血肿阻塞了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急骤升高所至。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直接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脑室穿刺。前者在手术条件下,切开头皮,颅骨钻孔,切开硬脑膜后,用硅胶管或导尿管插入脑室内,清除血肿。但该方法创伤大,操作也不方便。后者采用腰穿针,经皮穿刺脑室引流。此法虽创伤小,病人痛苦少。但也容易损伤血管,容易堵塞,需再次穿刺,而且还不易固定,容易损伤脑组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安全,损伤小,不易感染的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由针芯、外套针、三通开关、转接头、引流管和流量调节器所组成,针芯由不锈钢针制成,其外面套有内径稍大于针芯直径的硅胶外套针,外套针顶端封闭呈园锥形,外有刻度,旁开多个小侧孔。其末端与三通开关的一端联接,与其对应的另一端通过转接头接塑料引流管,引流管外套有流量调节器,引流管的另一端接至无菌闭式引流瓶。
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后,经临床应用实践证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操作使用安全、方便。因配有比外套针内径稍细的针芯,便于控制穿刺方向,且穿透脑室时,不拔针芯就可见脑脊液顺管流出,便于把握穿刺深度。外套针顶端封闭呈园锥形,旁开多个小侧孔,故不易被脑组织碎块及血块堵塞管腔。固定方便,不损伤脑组织。
2.创伤小,病人痛苦少;
3.置管引流时间短,不易感染;
4.引流装置加用三通开关后,可同时引流和监测颅内压力;
5.用硅胶塞,不影响MRI检查。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结构外形图。
由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是由针芯[1],外套针[2],三通开关[3],转接头[4],引流管[5]和流量调节器[6]所组成,针芯[1]由不锈钢针制成,其外面套有内径稍大于针芯[1]直径(一般取3--5毫米)的硅胶外套针[2],外套针[2]顶端封闭呈圆锥形,外有刻度,旁开多个小侧孔,末端与塑制的三通开关[3]的一端相联接,与其对应的另一端通过塑制的转接头[4]接塑料引流管[5],引流管[5]外套有塑制的流量调节器[6],引流管[5]的另一端接至无菌闭式引流瓶。临床实际使用时,首先要将经皮脑室穿刺持续引流装置消毒杀菌。而后,行一侧侧脑室前角穿刺,用手摇钻经皮钻透颅骨后,用内有不锈钢针芯[1]的硅胶外套针[2]经骨孔穿刺侧脑室前角,缝线将引流管[5]固定于头皮上,用无菌纱布复盖,引流管[5]的末端接无菌闭式引流瓶,将瓶固定使瓶与侧脑室保持在同一水平。注意观察,根据引流出的脑脊液的颜色和量及颅内压等情况,及时复查CT,一旦发现脑室血液消失,脑脊液循环畅通,颅内压不高时,应及时拔除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脑室穿刺引流,也可用于各种手术的脑室内、硬膜下、硬膜外的引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宗明,未经刘宗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13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