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臭氧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96243166.4 | 申请日: | 199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280086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4-29 |
发明(设计)人: | 包振华;张永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振华;张永松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南京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嘉栋 |
地址: | 21002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的制备,具体地说,是用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臭氧发生器。
现有的臭氧发生装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低真空充气玻璃管臭氧发生器,又称臭氧电子管;另一种是平行板状管管状臭氧发生器。前一种功率低,制造工艺复杂,寿命短,一般为2000小时,且易损坏。后一种电极采用金属丝网、铝、或金属粉末等材料。由于金属丝网表面不容易加工得很平整,放电间隙不易控制。铝制成的电极在臭氧作用下表面很容易氧化,电极表面剥落使电晕放电变弱。金属粉末制成的电极由于不是在真空情况下使用,在强氧化剂臭氧的作用下容易氧化、锈蚀、不能保证保证长期有效的电晕放电,尚未见有两电极均为管状的臭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电晕放电间隙均匀,放电效果好,电极表面不易氧化、剥落,使用寿命长的臭氧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臭氧发生器,它包括两电极、电晕放电间隙、进气口和出气口,两电极是由低溅射金属材料制成的管状的内管电极和外管电极,内管电极与外管电极同心放置,可方便地获得均匀的电晕放电间隙。管状的内管电极和外管电极可以用低溅射的铜或不锈钢制成,在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不易氧化、损伤和剥落,保证了长期使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内管电极与外管电极之间的两端衬有硅橡胶圈,使内管电极与外管电极之间形成电晕放电间隙,且很容易地得到均匀的电晕放电间隙。在外管电极的两端分别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气口与电晕放电间隙相通。当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的内管电极和外电极与高压交流电源相接,并从进气口中通入空气或氧气,出气口就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臭氧。
为了防止内管电极与外管电极之间电击穿或电导通,可以在内管电极与外管电极之间套以玻璃管。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结构非常简单,由于采用管状电极,电晕放电间隙容易均匀,放电效果好,由于电极采用低溅射金属材料,电极表面不易氧化、剥落,使用寿命长,只要调节电极的直径、长度以及电晕放电间隙,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器的功率可以是几瓦到几千瓦。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臭氧发生器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臭氧发生器的示意图。其中1.内管电极;2.外管电极;3.电晕放电间隙;4.玻璃管;5.放电管进气口套;6.放电管出气口套;7.进气口;8.出气口;9.内放电管接电罗栓;10.导电线;11.橡皮圈;12.硅橡胶。
实施例1.本臭氧发生器,它的内管电极1由0.1mm电解铜片制成长70mm,外径24mm的管状,使其紧贴在玻璃管4的内壁上,玻璃管4壁厚1mm,并用硅橡胶胶牢,外管电极2用不锈钢管制成,长95mm,外径31.8mm,内径30.8mm。在外管电极2的两端各有一个圆孔分别与放电管进气口套5的进气口和放电管出气口套6的出气口8相配合。在玻璃管4两端外分别套以硅橡胶橡皮圈11,紧装在外管电极2内。在外管电极2的两端分别套上放电管进气口套5和放电管出气口套6,进气口7和出气口8分别对准外管电极2两端的圆孔,使进气口7和出气口8与电晕放电间隙3相通。在放电管出气口套6上有一个内放电管接电罗栓9,用导电线10将内放电管1与内放电管接电罗栓9连通。将1万伏,10千赫的交流电源的两导线分别接在内放电管接电罗栓9和外管电极2上,电晕放电立即开始,可以听到咝咝的放电声。从进气管7鼓入空气,出气口8即有含臭氧的气体输出,产生臭氧的量为3.3mg/分。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臭氧发生器基本相同,仅在外管电极2的两端分别有一圈圆孔,放电管进气口套5内和出气口套6分别与进气口7和出气口8相对有一凹槽,使进气口7鼓入的空气或氧气通过凹槽和外电极管2的一圈圆孔,四面八方地进入电晕放电间隙3,生成的臭氧从外电极管另一端的一圈圆孔溢出。本实施例比实施例1的臭氧发生器的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振华;张永松,未经包振华;张永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31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