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防护无约束安全带无效
申请号: | 96246912.2 | 申请日: | 1996-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290502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09 |
发明(设计)人: | 符小雷;符颖示 | 申请(专利权)人: | 符颖示 |
主分类号: | B60R22/00 | 分类号: | B60R22/00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十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秀英 |
地址: | 4420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 无约束 安全带 | ||
本实用新型是为汽车司机及其乘员提供的一种全防护无约束安全带。
安全带是一种公认的有效安全防护用具,70年以来美、日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强制使用的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政府也在94年采取了同样措施。但从实践的情况看,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不论是目前流行的三点式、四点式安全带,还是一些新近的改进方案,都要求人们必须平时佩带,意外时才能发挥效用。但平时佩带则使人们感到行动约束不便,万一遇到坏人行凶,反而束缚手足;第二、目前使用的各种安全带都是只能防护身躯,不能防护头颈和腿部。但在实际上常常遇到高速猛撞,则往往造成脑振荡、高位截瘫和腿骨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时不对人们产生约束,发生事故时能自动打开,并对人体头、身、腿进行全防护无约束安全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全防护安全带(或网罩),平时储备在机动车的驾驶室内与被保护人所要保护的面部、胸部、腿部相适应位置,并经系绳、定滑轮与动力装置上的滑轮连接,系绳平时装置于顶端开缝的软质绳槽之中,绳槽布置在满足上述要求的相应位置处,其中:动力装置中的齿轮轴啮合在全发动机飞轮的轮齿上(或与高速电机相配),一端滑动配接在支架中,另一端套接有经电磁铁控制的离合器,主轴的一端插配于离合器中,另一端滑动套配在另一支座中,其轴上依次套接有移动螺帽、传动锥、调整垫、大传动锥、蜗轮火药筒、火药筒与点火器相连,绳轮、大绳轮的内锥面分别配接在传动锥、大传动锥上。
上述全防护安全带的头脑部安全带设置在座椅靠背上部,经系绳、仪表板上侧的滑轮,靠背后两侧的四点定滑轮与动力装置中的大绳轮连接,腰腿部安全带设置于仪表板下侧,系绳一端连接在安全带上,另一端分别经靠背两侧面上设置的腿部两点、腰部四点的定滑轮与动力装置中的绳轮连接。
全防护无约束安全带,由于平时将安全带设置于车厢内,并经系绳与动力装置相连接,平时不对人体产生约束,仅在发生意外事故时,才对人体进行全方位保护,这样克服了一般安全带平时对人体产生约束及保护面窄的缺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绳槽断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动力装置结构图:
图6是动力装置蜗轮外片分布图:
图7为自动点火器电路图:
在图1、图2中、1仪表板,2摸拟人,3头部安全带,3-1头部安全面罩,3-2头部安全带顶带,3-3头部安全带肩带,3-4头部安全交叉副带,3-5滑轮,4、系绳,5、座椅,6、腰部安全带,6-1腰部安全带上带,6-2腰部安全带系带,6-3腰部安全带下带,7、动力装置,8、腿部安全带,9、安全带储备带包,10、控制系统,11、绳槽断面(图2)本实施例适用于司机防护,因为司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手握方向盘,头、身无法统一防护。其中头部安全带3由4条系绳4分别连接两条顶带3-2及与两条交叉副带3-4相连的两条肩带3-3共同连接面罩3-1组成。面罩3-1里层由海锦或毛绒等柔软物质构成,外层由强度较大的优质柔性材料构成,中部开口(图中未画出),以防安全带打伤鼻子。头部安全带3平时储备在座椅顶部的带包9之中,当动力装置7接到控制10指令之后,迅速从汽车发动机引来动力(或启动高速电机或引爆火药启动蜗轮机1,通过滑轮3-5牵动系绳4,系绳平时安置在顶端开缝软质绳槽11(断面图见图2 )之中,牵动系绳4时,系绳从绳槽11开缝槽跳出,直接从椅顶部的带包9中取出头部安全带3,通过仪表板1上侧的滑轮3-5折返扑向司机2面部。腰部安全带6也由4条系绳4分别连接其上带6-1与下带6-3两端,上、下带之间由两条系带6-2连接成《П》字形,腿部安全带8由一安全带两端连接两条系绳4组成,当动力装置7接控制系统10指令后,立即通过滑轮3-5系绳4跳出绳槽11,从仪表板1下侧的带包9(为清楚起见,图中只画了安装带包钉扣的中心十字线未画出带包)中取出腰、腿部安全带,直接送到腰、腿进行防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符颖示,未经符颖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69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