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它的除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101826.X | 申请日: | 1997-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050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9 |
发明(设计)人: | 森口哲雄;竹内义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D53/26 | 分类号: | B01D53/26;F25B3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敬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高分子 电解 模块 及其 制造 方法 使用 除湿 装置 | ||
1.一种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以氢离子或者氢氧离子作为导电体的带状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一面上以规定的间隔沿纵向形成多个薄长状的阳极并在该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另一面上相对于阳极以规定的间隔沿纵向形成多个薄长状的阴极的电解膜、用在一边上具有开口部的电绝缘材料形成且该开口部上下不同地重合叠层的多个矩形框体和从直流电源对电解膜供电的供电体,将电解膜在各框体的开口部的对边上折叠,并使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两面上相对形成的阳极和阴极夹在相邻框体之间,在框体的叠层方向形成波浪形立体状。
2.一种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以氢离子或者氢氧离子作为导电体的薄长状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两面相对形成薄长状的阳极和阴极的多个电解膜,用在一边上具有开口部的电绝缘材料形成且该开口部上下不同地重合叠层的多个矩形框体和从直流电源对电解膜供电的供电体,多个电解膜夹入框体之间,使阳极和阴极分别同极相对,在框体的叠层方向形成立体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将电解膜夹在开口部上下反向配置的一对框体间,该对框体的开口部的对边分别连接该电解膜的两端并构成单元,串联连接该单元使阳极侧和阴极侧分别齐聚在相同面上,该电解膜分别在各自框体对边上折叠并在框体的叠层方向形成波浪形立体状。
4.一种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以氢离子或者氢氧离子作为导电体的带状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一面上沿纵向形成带状阳极并在该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另一面上相对于阳极以规定的间隔纵向形成多个薄长状的阴极的电解膜、用在一边上具有开口部的电绝缘材料形成且该开口部上下不同地重合叠层的多个矩形框体和从直流电源对电解膜供电的供电体,将电解膜在各框体开口部的对边上折叠,并使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两面上相对形成的阳极和阴极夹在相邻框体之间,在框体的叠层方向形成波浪形立体状。
5.如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用施加白金系金属的表面处理的钛的网状结构体构成阳极。
6.如权利要求1、2和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供电端子的结构是,分别形成在与各框体具有开口部的边相接的两个相对侧边,使通过该侧边外周端面,在表里两面上露出,在叠层框体时相邻框体的供电端子间电气相连,而且各阳极与叠层框体一侧的供电端子电气连接,各阴极与叠层框体另一侧的供电端子电气连接。
7.如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去除矩形框构件的一边,形成“C”字状框体、并以该框构件的去除的开口边作为开口部。
8.如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在矩形框构件的一边上至少设置一个以上的贯通孔构成框体,并以该贯通孔作为开口部。
9.如权利要求1、2和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其特征还在于,在各框体内配设气体流动自如的通气构件、并在框体叠层时将电解膜夹在邻接的通气构件之间。
10.一种除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分子电解模块和装纳该模块的壳体,高分子电解模块做成、将用一边具有开口部的电绝缘材料形成的多个矩形框体开口部上下不同地重合叠层、在以氢离子或者氢氧离子作为导电体的带状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两面相对地以规定的间隔沿纵向形成多个薄长状阳极和阴极的带状电解膜,在各框体的开口部的对边上折叠,并使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的两面上相对形成的阳极和阴极夹在相邻框体之间,阳极之间和阴极之间分别通过各框体相对,在框体的叠层方向形成波浪形立体状,而且按照阳极相对的开口部向下、阴极相对的开口部向上、使壳体内划分成上下空间的要求,将固体高分子电解模块装入上述壳体内,在方向与框体叠层方向垂直的壳体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流入口和排出口,形成沿波浪形电解膜壁的流体的通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182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电池的电极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氢化催化剂前体、氢化催化剂以及醇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