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拾取装置及其致动器无效
申请号: | 97101988.6 | 申请日: | 1997-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73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0-15 |
发明(设计)人: | 崔仁好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135 | 分类号: | G11B7/135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拾取 装置 及其 致动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特别是,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它的寻迹线圈单元和聚焦线圈单元相互对称地安装在底座的中心部分,并且高和低密度物镜相互对称地放置在轮鼓(bobbin)的中心部分,以便每个透镜都位于激光束的光轴上。
通常,用一个光学拾取器驱动高和低密度光盘(双透镜)的常规方法是由一个致动器对四线支撑的物镜加以精密控制。
然而,依照以上提到的方法不可能将物镜移动到超出塑料固定件变形限度的位置,这样便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现已开发了一种改进的光学拾取致动器,见图1,现在结合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依照常规技术的光学拾取致动器中,在底座1的一侧有突出形成的磁轭2,具有预定的高度,互相对称,在磁轭2的内表面,分别放置了磁铁3。
在底座1的中心表面,安装了中心轴4,透镜支架5插在中心轴4的较高部分。
在透镜支架5的上部分,高和低密度物镜6,7相互临近,并且每个透镜6,7的中心与中心轴4保持一段预定距离。
在透镜支架5的预置边缘,两对磁铁8与中心轴4对称的放置以便和磁铁3一起形成磁通路。
高和低密度线圈对9a,9b分别绕在对应的磁铁对8上,在底座1的表面形成聚焦线圈单元10。
现在将对具有以上常规光学拾取致动器结构的操作和缺点进行详细介绍。
当电流施加到低密度线圈9b时,低密度线圈9b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与磁铁3的磁场相互作用使透镜支架5沿轴4旋转一个预定角度,从而使低密度线圈9b的位置与磁铁3相对。相对应地,低密度物镜7中心的定位原则为它的光轴对应激光束的扫描线(光轴)。
而且,当驱动驱动电机(未显示)以使低密光盘(未图示)旋转时,聚焦和寻迹同时执行,信息记录在低密光盘上或从低密光盘上读取信息。
接下来,将解释从高密光盘上记录或读取信息的步骤。
首先,当电流施加到高密度线圈9a产生电磁场时,线圈9a的电磁场和磁铁3的磁场相互作用使透镜支架5沿轴4旋转一个预定角度,对应透镜支架5的旋转,从而高密度物镜6的中心对应激光束的扫描线(光轴),然后聚焦和寻迹同时进行以从高密光盘上记录或读取信息。
然而,在以上介绍的方式中操作的光学拾取致动器,高和低密度物镜6,7必须相邻地安装,高和低密度线圈对9a,9b必须设置成以便分别执行每个透镜6,7的寻迹。由于必须提供分立的聚焦线圈10,光学拾取致动器很难实现,因此其操作的可靠性很低。
而且,由于高和低密度物镜6,7位于透镜支架5的预定表面,在操作中,它们的惯性平衡不相互对应,这是不利的。
相应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拾取致动器,它的寻迹线圈单元和聚焦线圈单元相互对称地安装在底座的中心部分,并且高和低密度物镜相互对称地放置在轮鼓的中心部分,以便每个透镜都位于激光束的光轴上。
要得到以上目的,可使用一种包括可移动透镜单元的光学拾取致动器,该单元包括用于分别读取高密度记录盘和低密度记录盘的高和低密度物镜;和一个支撑每个物镜的轮鼓,所述物镜相对于轮鼓中心部分对称设置,在轮鼓中心部分还有一个安装孔;有一个底座和导向轴的固定单元,它突起地形成于底座上并插在轮鼓的安装孔中用于引导轮鼓运动;驱动单元位于固定单元上,它的聚焦线圈和寻迹线圈单元每个都在轮鼓侧边产生磁场,以便旋转轮鼓或使其水平地和垂直地移动以选择物镜中的一个来进行寻迹和聚焦,驱动磁铁分别位于轮鼓上正对聚焦/寻迹线圈单元,聚焦/寻迹线圈单元内部的驱动磁轭和磁性弹簧磁轭执行聚焦/寻迹动作。
通过下文详细的介绍和附图可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附图仅作为示例给出并不限定于本发明,其中:
图1为依照常规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视图;
图2为依照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视图;
图3A显示的是依照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透镜单元的透视图;
图3B显示的是聚焦线圈单元和寻迹线圈单元如何安装在依照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固定装置上的元件分解透视图;
图4为依照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致动器的元件分解透视图;
图5A和5B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致动器图,其中图5A显示的是驱动磁铁安装在与两个透镜中心点间的虚连线相对一个预定角度状态的平面图,图5B显示的是驱动磁铁与每个透镜中心点间的虚连线同轴地安装的状态平面图;
图6A为寻迹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的透视图;
图6B为寻迹线圈的绕组水平绕线的透视图;
图6C为透镜选择线圈的绕组垂直绕线的透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19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