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无效
申请号: | 97102179.1 | 申请日: | 1997-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01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大本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大本 |
主分类号: | A63B53/14 | 分类号: | A63B53/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景林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尔夫 球棒 把手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进了的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
背景技术
公知高尔夫球棒与高尔夫球之间产生的振动对肌肉组织与肘关节之类的臂关节有不利影响。由这类振动产生的能量通常是高频的、持续时间短的、快速衰减的,一般称作“冲击振动”。当紧握把手避免其滑脱时,会加重高尔夫球棒使用者肌肉组织与臂关节的振动。
现有技术的高尔夫球柄杆的把手带利用了以毛毡层背衬的聚氨脂层。一般,毛毡层厚约1.40mm。聚氨脂层通常薄到0.25mm之下并视作为只用来提供粘性,即反抗汗手造成的打滑。毛毡层则是用来缓冲用户的手与臂在高尔夫球棒击球时所受的振动。
申请人曾开发过弹性把手带,成功地减少了对高尔夫球棒、网球拍、拍球戏球拍、棒球棒以及其它传递冲击的装置例如锤的振动。例如参看1994年12月20日授与申请人的美国专利No.5374059。这种早期的把手带利用粘合到毛毡层上的聚氨酯层确定出一种带,此带螺旋式卷绕到高尔夫球棒式网球拍的手柄上,并仿随这种手柄的外部构型。在申请人设计的上述把手带中,与在此之前的现有技术的弹性把手带相比,聚氨酯层对毛毡层的厚度比最小为0.18,在申请人设计的典型把手带中,曾使聚氨酯层的厚度约等于或大于毛毡层的厚度。在某些这种把手带中,对上述带的贴靠手柄一侧进行了削薄处理,使毛毡层从此带加横向中央区向上朝外而朝向带的横向侧边成为锥形。在此带卷绕到柄杆上时,带的侧边搭叠,使得带沿其长度不具有平滑构型。此外,削薄的结果会减弱把手带的强度。再有,带的侧边在使用中会有可能散开。还可以断定,在带未能恰当地应用到柄杆上时,把手势必相对于柄杆松散开。还有,现有的高尔夫球棒把手带用到的盖并不能适当地防止把手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的把手带,其可防止手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它包括:
由具有平整内表面的开孔型毛毡层与以内表面粘合到此毛毡层外表面上且属闭孔型的平滑聚氨酯层组成的带,此聚氨酯层的孔大致垂直于带的纵轴线延伸,此毛毡层为聚氨酯层提供强度,而聚氨酯层既吸收振动又提供粘性以抑制使用者的手相对上述柄杆打滑;
带可绕柄杆卷拢,带的上端还与柄杆的上端平齐;以及
盖,此盖的内裙叠套式地紧配合到柄杆的内上端,而此盖的外裙则下垂于带的上部上,以约束此带不会相对于柄杆松开,同时此盖有一个与此内、外裙成整体的罩延伸到柄杆的上端上方。
特别是,聚氨酯层与毛毡层的厚度比至少为0.18。
申请人已经发现,具有上述性质的聚氨酯层与毛毡层结构的高尔夫球棒柄杆把手带,可在不作削薄处理的条件下制得,由此可以提供更结实耐用的把手带。还有,在本发明的把手带中,在上述带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时,带的侧边是贴靠到一起的。这样形成的把手带能在整个把手带表面提供平滑的构型,还能防止从柄杆上松开。本发明的这种改进了的把手带还包括有粘合材料,它覆盖于毛毡层的内表面上,便于将带卷绕到高尔夫球棒柄杆上,并能在使用把手带当中增强把手带安装到柄杆上的牢固性,当运动员握持得越紧,把手带也越牢靠地固定于柄杆上。本发明的把手带与现有技术的把手带相比,还能缩短制造时间因而也就减少用户为把手带付出的费用。除此,也更易于合适地将带卷绕到柄杆上,使得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牢牢地将更换的把手带装附到柄杆上。
本发明的把手带还能择优地利用沿其长度从侧向朝外弯曲的增强侧边。这种增强侧边能制止把手带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脱,增大使用者的摩擦握持力,同时改善了既有手把的外观。这一特点还能使从高尔夫球运动员袋中抽出球棒时减少与其它球棒的干涉。本发明的把手带既可以用作更换式把手带,或可由高尔夫球制造厂家制成固有式的设备。这样的把手带可以包括锥形的类橡胶套,围绕此套将所述带作螺旋卷绕,或者也可将带螺旋式地直接卷绕到高尔夫球柄杆的手柄部上。
本发明把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包括着与螺旋式卷绕上的带配合工作的专用盖,以在运动中防止所述带从高尔夫球棒柄杆上松开,尤为重要的是在将高尔夫球棒相对于高尔夫球运动员的袋中撤出或插回时,防止带从棒柄杆上松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大本,未经黄大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21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高电压检测的击穿保护电路
- 下一篇:材料进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