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长度可调的气弹簧无效
申请号: | 97102418.9 | 申请日: | 1997-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04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赫伯特·沃尔夫;汉斯-彼特·鲍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萨斯派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2 | 分类号: | F16F9/02;F16F9/5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长度 可调 弹簧 | ||
本发明涉及长度可调的气弹簧。
在据EP0564776A1(对应于日本专利平-5-64105号)所了解的一类长度可调的气弹簧中,调节装置是液压式的,触发装置则设有可与气弹簧锁合的弹性锁舌。这些锁舌的锁定突起与气弹簧所配置的凹座结合。就锁合方面而论,上述方法是能满足要求的,但却要求较为复杂的制造过程。此外,液压调节装置也是难以操作的。
在DE4236732号(对应于EP0595357A2号)中所述的带调节装置的气弹簧中,是将波顿拉索中的拉索固定安装于气弹簧上,而将包围拉索的软管压靠到操作销上。
DE4114101A1号中则描述了调节装置中包括有波顿拉索的气体弹簧。为此将操纵杆铰接到活塞杆端,来驱动设在空心活塞杆中的阀销。美国专利4793450号所公开的一种长度可调的气弹簧中,可以通过致动膜盒驱动流体式触发装置来开/关在两个部分相壳室之间的阀。
上述所有装置在设计上的缺点是需要用极高的操作力来将阀打开。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实现这样一种气弹簧,使得为操纵它所耗费的力极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度可调的气弹簧,它包括:
具有中央纵轴线的机壳;
与中央纵轴线同轴线地从机壳中引出的活塞杆;
设在活塞杆上、可在机壳内移动并将机壳分成两个部分机壳室的活塞;以及
用来使这两个部分机壳室相互连通的阀,特征在于:
阀有阀操纵杆,它设置成可垂直于其纵向转动,而阀的阀座在杆从静止位置转到阀的打开位置时,能够脱离开密封件,而形成使两个部分机壳室通连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不需像已知的各种方法那样沿着密封装置推动阀销来克服高的摩擦力,而是使阀销与密封装置脱开。由于气弹簧中一般存在有100巴以上的高压,故必须在密封装置的很高密封力下进行密封,这样在已知的种种方法中就会造成相应高的操作力。但是根据本发明的设计,阀的操纵杆是旋转的,就不需很高的操纵力。此外,密封装置也不受磨损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阀操纵杆沿中央纵轴线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阀操纵杆是双臂杆,其中的一个臂包括阀座,而另一个臂上则有一触发装置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阀操纵杆是安装在中央支承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密封件设在紧邻枢转支承的阀操纵杆之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触发装置包括可由流体来膨胀的触发膜盒,它经软管与起动装置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上述触发装置是由起动杆形成,起动杆通过致动面与阀操纵杆结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阀设在机壳的与活塞杆出口处相对的端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阀是形成在活塞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触发装置是由作用于阀操纵杆上并由牵引力或压力驱动的机械起动件形成。
从上述特征可知,为了获得所述的优点,只需对阀销能在机壳内沿纵向移动的这类周知和泛用的长度可调的气弹簧中,对其结构作较少的改进即可。具体地说,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借助气动的触发膜盒或是机械方法,能够用很小的力来操纵阀。
本发明的其它特点、优点与细节,可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典型实施例所作的说明中获得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长度可调的气弹簧的纵剖图;
图2是通过图1所示气弹簧的纵剖图,它与图1相比已经放大,且阀处于工作时的位置;
图3是通过此气弹簧的触发装置,沿图2中剖面线Ⅲ-Ⅲ的剖面图;
图4是长度可调的气弹簧的第二实施例的纵剖图,其中的阀已关闭;
图5是通过图4中气弹簧的纵剖图,其中的阀已打开;
图6是相对于图4和5对气弹簧稍有改进的纵剖图,对所述的阀设有纯机械的触发装置;
图7是通过此气弹簧一改进实施例的部分纵剖图,其中的阀处在由牵引力操作的位置,而
图8是通过图7中气弹簧的部分纵剖图,其中的阀处于由压力操纵的位置。
图1与2的长度可调的气弹簧1所见有的机壳1基本上是由直径不同的两根管构成,它们同心地一个设在另一个之中,即内缸2与外缸3,这两个缸之间由于内径差而形成环形室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萨斯派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萨斯派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24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