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无效
申请号: | 97105040.6 | 申请日: | 199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88214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7-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志全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洪福 |
地址: | 116033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冷凝 水利 用到 冷却水 中的 系统 | ||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是一种将空调冷凝水回收到冷却水中重新利用,从而节约自来水补水量、提高水质的新型系统。
目前,大型楼宇的集中空调制冷机组已大量采用溴化锂作为吸收制冷剂,溴化锂制冷剂避免了对地球臭氧层的破坏。溴化锂制冷剂的能源由热电厂供应蒸汽,但热电厂不回收制冷后蒸汽变成的冷凝水,冷凝水的温度高达70℃~90℃,影响排水设施,一栋建筑面积30000M2的大楼,每小时需排放5吨冷凝水,另外,溴化锂制冷机在制冷过程中需要大量冷却水,冷却水一部份挥发掉,每小时补充大量自来水,如只补充相应自来水将大大影响了冷却水的水质,对设备的工作寿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设计一种回收冷凝水补充到冷却水中的新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回收冷凝水补充到冷却水中,节约自来水补水量,提高水质,改善设备使用寿命的新型空调水循环系统。本发明在空调器的制冷机与冷却塔之间增加一个冷凝水回收部份,该部份由冷凝水箱、冷凝水泵、冷凝水供水管组成,制冷机中的冷凝水由该部分送至冷却塔冷却后作为冷却水的补充水,节省了自来水补水量,同时冷凝水水质很好,可以提高冷却水的水质,改善了设备的工作条件。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是由制冷机、冷却塔、空调器、冷凝水回收部份、供回水管线五部份组成;制冷机一端通过冷冻水供回水管与空调器相连,另一端通过冷却水供回水管、与冷却塔相连;冷凝水回收部份的一端通过制冷机的冷凝水排水管接至凝结水箱,再通过凝结水泵和冷凝水供水管与冷却水供水管合并后送至冷却塔中;冷却塔上还接有自来水补水管、排污管;制冷机的饱扣蒸汽是通过饱和蒸汽输入管输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冷凝回收部份由冷凝水箱、冷凝水泵、冷凝水供水管三部份组成,制冷机产生的冷凝水通过冷凝水排水管与冷凝水箱相连,冷凝水箱的出水口连有冷凝水泵,冷凝水泵与冷却塔之间连有冷凝水供水管,从而将冷凝水补充到冷却水中,实现冷凝水的回收。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是一种将冷凝水回收到冷却水中重新利用,从而节约自来水补水量、提高水质的新型系统。因为冷凝水水质较高,因此补充一定量的冷凝水相当于节约3倍的自来水补水量,大大节约了自来水。另外,较高温度的冷凝水回收之后可以减少对排放设置的破坏,本发明推广应用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发明有附图一张:
附图1: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示意图。
图中:
1----制冷机 2----冷却塔 3----空调器 4----冷凝水泵
5----冷凝水箱 6----饱和蒸汽输入管 7----冷凝水排水管 8----冷冻水供水管
9----冷冻水回水管 10----冷却水回水管 11----冷却水供水管 12----冷凝水供水管 13----自来水补水管 14----排污管
本发明所述的空调冷凝水利用到冷却水中的系统的具体实施例如附图所示:其结构由制冷机(1)、冷却塔(2)、空调器(3)、冷凝水回收部份及供回水管线五部份组成。制冷机(1)与空调器(3)通过冷冻水供回水管(8、9)相连,制冷机(1)与冷却塔(3)通过冷却水供回水管(10、11)相连,冷凝水回收部份的一端与制冷机(1)的冷凝水排水管(7)相连接,另一端与冷却水供水管(11)一同输入冷却塔(2)中冷却;冷凝水回收部份包括冷凝水箱(5)、冷凝水泵(4)和冷凝水供水管(12)组成,制冷机(1)产生的冷凝水先经冷凝水排水管(7)送至冷凝水箱(5),再经冷凝水泵(4)和冷凝水供水管(12)送至冷却塔(2)中作为冷却水的补充水实现冷凝水的回收,因为这种冷凝水的水质较好,所以补充一定量的冷凝水相当于约三倍的自来水补水量,可以大大节约自来水的补水量,同时对设备的工作条件也有一定的改善。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集中供热,冷凝水不回收的地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志全,未经郭志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50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