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骨质增生的中成药“通络消刺散”无效
申请号: | 97105284.0 | 申请日: | 199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9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治国 |
主分类号: | A61K35/78 | 分类号: | A61K35/78;A61P19/00 |
代理公司: | 太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东东 |
地址: | 030012 山西省太原***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骨质增生 中成药 通络消刺散 | ||
本发明属一种治疗骨质增生的口服中成药。
骨质增生是一种多发病,主要表现是患病部位及相关部位活动受限,疼痛严重,甚至肌肉明显痉挛,头昏目眩,四肢麻木,大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西医认为该病是由于长期劳损,使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以及椎体及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等引起,一般用牵引或止痛药物,疗效不确切。中医则认为该病属“痹症”范畴,一般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手法按摩等法治疗。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疗效确切,疗程短,毒副作用小的治疗骨质增生的口服中成药。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特征在于,本中成药用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b为单位重量份):
黄芪25-35b 白芍12-18b 当归 12-18b 乳香16-24b
没药16-24b 麻黄16-24b 马钱子25-35b 红花12-18b
血竭8-12b 威灵仙16-24b 透骨草8-12b
将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口服中成药。
“黄帝内经”认为: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这三大因素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这是造成“痹症”的主要病因。本发明认为除上述因素外,肝肾不足是导致上述外邪入侵的内因。因此,本发明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组方原则。
方中的黄芪、白芍为扶正益气,平肝潜阳之品,其中黄芪含黄芪甙及多种氨基酸,可增强细胞的生理代谢功能,白芍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见《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学苑出版社1995.6);乳香、没药、红花、血竭为活血化瘀类中药,有行气散滞,消肿止痛功效,是中医传统治疗风湿疼痛之品;当归为补血活血之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有抗炎止痛及抗损伤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参见《中国中医药杂志》1991 16(11):684) 麻黄有发散作用,含生物硷,可增加血流量,有显著镇痛作用,并能对抗动物肌肉的瘫痪现象;马钱子主要含生物硷,有可靠的抑制中枢神经反射及抗惊厥作用,可麻痹末稍神经,有镇痛的功效;威灵仙、透骨草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类中药,对治疗关节不利、四肢麻木有肯定效果。全方配伍具有扶正祛邪,通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既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符,也与现代中药的研究结果一致。
疗效分析
本药已治疗各种骨质增生患者数千例,下面是其中362例临床疗效统计资料:
362例骨质增生疗效统计
基本痊愈 好转 无效 小计颈椎增生 64 87 18 169腰、膝关节增生 32 62 11 105肩周炎及风湿痛 21 24 9 54其它部位 7 11 16 34总计 124(34%) 184(51%) 54(15%) 362
由以上统计可知,本组治疗各类骨质增生总有效率为85%,其中对颈椎增生疗效最好(89%),并未见有毒副反应者。
典型病例:
曹立,男,40岁,山西省设计院工程师,95年12月7日来诊,患者腰椎增生已两年多,曾求治省内多家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现已半年不能下床,查患者腰部刺痛,向下肢放射,便秘,夜痛难眠,苔厚腻,脉弦,当即给予本药,嘱每晚冲服一包(5克),避风。服药15天病情已大为好转,已能下地活动,疼痛基本停止,夜能安眠,又服药10天,症状更为好转,可下地作家务,又配合外敷中药膏药,仅敷药一次,诸症全消,已能正常上班,随访半年未复发。
张晋民,男,35岁,住太原市第二热电厂宿舍,1994年7月2日初诊,患者4-7颈椎增生已3年,经常头昏耳呜,手指麻木,头部活动受限,影响工作。服本药,每天一次,每次5克,16天后症状大为好转,又服药10天巩固,并敷膏药一次,获痊愈。
由上可见,用本发明治疗骨刺增生疗效显著确切,效程短,毒副作用小,临床有效率可达85%。
实施例说明
实施例1
本例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作:
黄芪30g 白芍15g 当归 15g 乳香20g
没药20g 麻黄20g 马钱子30g 红花15g
血竭10g 威灵仙20g 透骨草10g
制作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治国,未经张治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52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