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极射线管无效
申请号: | 97105548.3 | 申请日: | 1997-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37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26 |
发明(设计)人: | 横田昌広;佐野雄一;蒲原英治;小岛忠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J29/86 | 分类号: | H01J29/86;H01J3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敬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射线管 | ||
本发明涉及彩色显像管等的阴极射线管,特别涉及可有效减低偏转线圈的消耗功率及由偏转线圈所产生泄漏磁场的阴极射线管。
图1A示出作为以往的阴极射线管一例的彩色显像管。该彩色显像管有真空外壳,该真空外壳有大致为矩形形状的玻璃制成玻板(panel)1、与该玻板1连设的漏斗状玻璃制的玻锥(funnel)2及与该玻锥2的小径端部连设的圆筒状的玻璃制的管颈(neck)3形成。在该玻板1的内面,如图1B所示,设置了包含发出蓝、绿、红色光的点状(dot)或条状(stripe)的3色荧光体层的大致为矩形形状的荧光屏(screen)4。
并且,在管颈3内设置了发射出3根电子束(beam)6的电子枪7。该电子枪7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发射出配置成一行的3根电子束6的电子枪7。该电子枪7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发射出配置成一行的3根电子束6的一列式(in-line)电子枪。
还有,在玻锥2的靠近管颈3一侧的外侧安装有偏转线圈8。偏转线圈8在产生枕形(pin-cushion)的水平偏转磁场的同时,产生桶形(barrel)的垂直偏转磁场。
而且,从电子枪7发射出的配置成一行的电子束6借助偏转线圈8产生的水平偏转磁场及垂直偏转磁场而向水平方向H及垂直方向V偏转。据此,3根电子束通过阴罩(shadow mask)(未图示)到达荧光屏4时,不需要特别的校正装置,配置成一行的3根电子束经过荧光屏4的整个面即画面整体并集中的同时,通过水平扫描及垂直扫描显示彩色图像。
这样结构的彩色显像管被称为自会聚(selfconvergence).一列式彩色显像管,并被广泛地应用。
在这样的彩色显像管等的阴极射线管中,减低作为最大的电力消耗源的偏转线圈8的消耗功率是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为了提高荧光屏的亮度,最终需要增大使电子束加速的阳极电压,并且,为了适应HDTV即高清晰度(High Defination)电视及PC即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等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设备,需要提高偏转频率,然而,这些都会导致增大偏转功率即增大偏转线圈的消耗功率。尤其,在用高的频率偏转电子束时,偏转磁场容易向阴极射线管外泄漏。因此,对于要适应操作者接近阴极射线管的个人电脑(PC),对此泄漏磁场要加强限制。
为了减低该泄漏磁场,以往一般使用附加补偿线圈的方法。但是,如果附加补偿线圈,由此会带来增大PC的消耗功率。
因而,为了减低偏转功率及泄漏磁场,使阴极射线管的管颈的直径减小,使安装偏转线圈的玻锥靠近管颈一侧的外径减小,希望偏转磁场对电子束高效地发挥作用。
在阴极射线管中,电子束在画面上构成最大径的方向,即在向对角方向偏转时,电子束的偏转角,即Z轴与偏转的电子束的轨迹构成的角度变大。当电子束的偏转角变大时,电子束接近并通过安装偏转线圈的玻锥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内面。因此,若单纯地减小管颈的直径及玻锥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外径,如图1A所示,一列中外侧的电子束6会冲撞玻锥2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内壁,如图1B所示,在荧光屏4上产生电子束6不到达的部分10。
因而,在以往的阴极射线管中,不能简单地单纯减小管颈的直径及玻锥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外径。因此,要使偏转功率及泄漏磁场减低是困难的。并且,若电子束6连续冲撞玻锥2的靠近管颈3一侧的内壁,象要熔化玻璃似的使这部分的温度上升。由此,玻锥内壁的局部成为薄壁,有从这里使玻锥损坏的顾虑。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日本专利特公昭48-34349号公报上,根据一种想法,认为在荧光屏上描绘矩形的光栅(raster)时,通过由安装着偏转线圈的玻锥的管颈一侧附近的电子束的轨迹所规定的通过区域也大致为矩形形状,揭示了图2A所示的阴极射线管12。也就是说,该阴极射线管12,如图2B~图2F分别表示其B-B~F-F断面那样,安装着该偏转线圈的玻锥2的靠近管颈3一侧的从管颈3一侧至玻板1方向上的断面形状被形成从圆形经椭圆形逐渐地变化成矩形形状。
用将安装着偏转线圈的玻锥体的管颈一侧附近的形状示于图2B~图2F那样的断面构成的阴极射线管,如图3所示,玻锥2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形状与通常形成圆形的阴极射线管相比,电子束容易冲撞的对角部对角轴(D轴)附近的内径变大。据此,防止电子束冲撞玻锥的内壁。
并且,图2B~图2F所示结构的阴极射线管,玻锥2的靠近管颈一侧的形状与通常形成圆形的阴极射线管相比,长轴即水平轴(H轴)及短轴即垂直轴(V轴)附近的内径变小。据此,使偏转线圈的水平偏转线圈及垂直偏转线圈接近电子束的通过区域,使电子束高效地偏转,由此而减低偏转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株式会社,未经东芝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55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