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7106350.8 | 申请日: | 1997-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186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14 |
发明(设计)人: | 杨柏;沈家骢;黄金满;谢文炳;陈德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44 | 分类号: | C08F2/44;C08F2/18;C08F212/08;C08F220/10;C08L2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石化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袁明昌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微粒 聚苯乙烯 材料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核壳微粒增韧改性聚苯乙烯材料制备工艺。特别是核壳微粒增韧改性透明聚苯乙烯材料制备工艺。
聚苯乙烯是透明塑料中最易得到的品种,但由于其自身脆性缺点,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目前只用于低档产品中。迄今,人们已作了大量的工作用于对聚苯乙烯的增韧,如:苯乙烯与聚丁二烯的接枝共聚(高抗冲聚苯乙烯)、苯乙烯与丙烯腈、丁二烯的三元共聚(ABS树脂)及聚苯乙烯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等,但这些方法所得的材料一般透明性较差。由于复合乳液聚合技术可以从微观上对高分子乳液微球进行设计,调节共聚物组分。使核壳与基材的折光指数相匹配,同时改变复合乳液聚合条件使核壳微粒尺寸低于0.1μm,经物理混合可以得到不影响透明性的透明聚苯乙烯。随着对微粒共混增韧、增强研究的深入,人们已将多利核壳微粒用于塑料的共混改性。文献Polym.Mater.Sci.Eng.1993.70.13-14中法国的A.Maazouz.H.Sautereau等用美国Rohm and Haas公司提供的以聚丙烯酸丁酯或聚丁二烯为胶核,以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核壳微粒(平均粒径300nm)对环氧树脂的增韧改性作了研究报道。用这种核壳微粒可以大大改善环氧树脂的韧性而又不降低其热性能,增韧程度可由核壳微粒结构进行调节。但微粒平均尺寸为300nm显然会影响基材的透明性,该报道中尚未提及材料的透明性问题。
为克服上述文献中存在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的工艺,使制得的材料既具有纯聚苯乙烯的透明性,同时具有比纯聚苯乙烯更好的抗冲强度。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制备核壳微粒增韧聚苯乙烯材料工艺,首先向苯乙烯中加入水及平均粒径为60~150纳米的核壳微粒,以重量份数计,苯乙烯∶水为1∶1~3.5,苯乙烯∶核壳微粒为80~99∶1~20,然后再加入选自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碳酸镁、碳酸钙的分散剂和选自过氧化二苯甲酰、偶氮二异丁腈的引发剂,其中以重量百分比计,分散剂用量为苯乙烯用量的0.5~3%,引发剂用量为苯乙烯用量的0.2~2%,在搅拌下,于温度85~90℃条件下发生聚合反应,再经分离、水洗、干燥得增韧材料成品。
上述技术方案中以重量份数计,苯乙烯∶水为1∶1.5~2.5,苯乙烯:核壳微粒为90~97∶3~10,分散剂用量为苯乙烯用量的1~2%,引发剂用量为苯乙烯用量的0.3~1%,核壳微粒平均粒径优选范围为80~120纳米。所用核壳微粒之一为包括核、壳,核为含有烯基芳烃链段和交联剂,壳为含有烯基芳烃的链段,壳的链段通过交联剂的一端与核相连结。所用核壳微粒之二为包括核、壳,核含有烯基芳烃链段、丙烯酸酯链段和交联剂,壳为含有烯基芳烃的链段,壳的链段通过交联剂的一端与核相连结。
上述两种核壳微粒中,核与壳的重量比为1∶1.279~1.830,烯基芳烃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优选方案为苯乙烯。交联剂为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或其混合物。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丁酯,优选方案为丙烯酸丁酯。
上述交联核壳共聚微粒为软核硬壳微粒及硬核硬壳微粒两种。其制备方法为软核硬壳微粒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在第一阶段形成核时,加入丙烯酸酯及烯基芳烃,以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BVA)或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BVPES)交联剂与之交联共聚,第二阶段再加入苯乙烯形成壳层,核与壳之间有交联剂分子链相关联。所得乳液经破乳、甲醇洗、干燥等即得软核硬壳微粒粉料。
上述具有交联核的核壳微粒中,双甲基丙烯酸酯类交联剂可以是双甲基丙烯酰氧苯基丙烷(BVA)或聚醚砜双烯大分子单体(BVPES)用量占核部分单体总重量的0.1~20%,优选范围1~5%。在核中丙烯酸丁酯的含量为核部分单体重量的5~50%,优选范围10~30%。所用引发剂可为过硫酸钾(K2S2O8)、过硫酸铵[(NH4)2S2O8]及上述两种引发剂与硫酸亚铁的氧化还原体系,用量为单体总量的0.1~1%,优选范围为0.2~0.5%。在核壳微粒的聚合反应中乳化剂油酸钠分两部分加入,一部分是成核时,为核中单体重量的0.5~10%,视所要粒径大小而定,一般在1~2%左右较合适:第二部分壳层聚合时补加油酸钠为壳层单体总量的1%左右,与引发剂一齐滴入。在投料配方中水的总量为单体总量的1.5~3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吉林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6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丝校直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可分成上盖与下体装拆的柴油机水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