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7109294.X 申请日: 1997-11-05
公开(公告)号: CN1060015C 公开(公告)日: 2001-01-03
发明(设计)人: 彭辉银;陈新文;姜云;张帆;周显明;胡志红;金锋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63/00 分类号: A01N63/00
代理公司: 中国科学院武汉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周春莲
地址: 430071***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寄生蜂 传递 病毒 防治 害虫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是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方法,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

历年来,无论是应用生物农药还是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一般都是采用机械喷雾的方法,将农药喷洒在作物表面,使害虫取食后得病而死。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对人畜安全、无污染、防治效果好,在昆虫种群中易形成病毒流行病和在较长时期内控制次代害虫的发生等特点已被人们所公认。然而,这种靠机械喷洒的传统方法使用成本高,用药量大、浪费严重,也污染环境。常常是发现害虫危害时,作物已受到一定程度损失才开始防治。此时应用生物防治,一时也难奏效。因此,Smirnoff(1980)利用胡蜂吞食感染病毒的昆虫,然后将其放入林间传播病毒。戴冠群(1986)利甩鸟取食带毒的昆虫或食物,通过鸟类传播病毒。Harry(1994)利用蜜蜂传递HzMNPV防治美洲棉铃虫。杜家伟(1994)利用性引诱剂吸引雄蛾,使雄蛾沾染病毒后与雌蛾交配,将病毒传递给雌蛾,让雌蛾带毒产卵。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难以起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害虫的方法,以昆虫病毒(N病毒、G病毒、C病毒)所具有的三大特色,专一、高效、安全和在害虫种群中易形成病毒流行病等特点为依据(彭辉银1986,1992),对病毒作高技术处理,以寄生蜂为媒介,通过寄生蜂的腹足和触角将病毒传递到目标害虫卵表面,使初孵幼虫摄食带毒的卵壳罹病死亡,使目标害虫控制在作物受害之前的一种防治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首先是对已寄生松毛虫赤眼蜂的宿主卵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制备成一定规格大小的寄生蜂卵卡,然后通过专甩雾化设备将绿叶松微型生物制剂(病毒(DpwCPV)1-5%、甘油10-20%、紫外线保护剂(UV-19)0.1-1%、湿润剂(蜂蜜2号)8-20%、分散剂(656L)0.1-1%、增效剂(OE)0.1-1%和水50-80%按一定百分比含量科学配制而成的一种专为寄生蜂设计的悬乳剂)均匀的喷洒在寄主卵表面,放入寄生蜂卵卡盒内,挂在目标害虫寄主作物上即可。发育成熟的寄生蜂携带病毒分两个阶段完成:(一)、当寄生蜂在宿主卵内发育成熟后,从一个或多个方向将卵壳咬成直轻约为0.1-0.2mm小洞。当它从宿主卵内向外爬动时,其触角、腹足首先接触覆盖在卵壳表面上的病毒(一个宿主卵表面覆盖的多角体病毒量约为1.4×106PIB);(二)、从宿主卵内钻出来的成熟的寄生蜂,在宿主卵壳表面需要停留30-90秒钟展翅、恢复体力和增加营养,此时为寄生蜂第二次携带病毒。待携带病毒过程结束后,寄生蜂又将去寻找新的寄主,完成这一世代的寄生使命。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一头雌蜂可携带200个左右多角体(PIB)。另外,在专用制剂中为寄生蜂添加了恢复体力必需的营养,具有延长其寿命的作甩。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保持了寄生蜂对目标害虫独特的寄生作用,发挥了病毒对初孵幼虫致病力强的特长和持续控制害虫的作用,将目标害虫控制在作物受害之前,减少了经

济损失;

2、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对人畜安全无害,日人均防治面积比人工喷雾防治提高工效40倍,比机动喷雾防治提高工效5倍,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3、防治效果稳定,优于传统防治法;每亩病毒用药量减少10倍,防治费用比化学农药低2.26倍,防治效果为87-97%;

4、防治次数减少,持效期长,生态效益显著;

5、适用性强,能广泛用于农、林、果和蔬菜害虫防治,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施例:

方法是:先对已寄生松毛虫赤眼蜂的卵表面进行清洁处理,制备成一定规格大小的寄生蜂卵卡,通过专用雾化设备将绿叶松微型生物制剂(人工感染、增殖、高浓度C病毒、与甘油、紫外线保护剂、湿润剂、分散剂、增效剂、填充剂和水按一定百分比含量科学配制而成的一种专为寄生蜂设计的液剂)均匀的喷洒在寄主卵表面,然后放入专用的寄生蜂卵卡盒内,挂在目标害虫寄主作物上即可。1992年在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室内试验,从野外采集新鲜的马尾松毛虫卵进行寄生蜂携带病毒的试验,三次重复,选择18头带病毒的赤眼蜂分别寄生发育24小时的马尾松毛虫卵共212粒。寄生蜂寄生97粒,寄生率为47.2%;其余孵化出115头幼虫,并添食新鲜松针,饲养观察15天,光学显微镜检查,病毒致死幼虫99头,死亡率为86.9%,对照死亡率为22.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92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