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病毒基因转移载体PLJF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7112585.6 | 申请日: | 1997-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201071A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09 |
发明(设计)人: | 任常山;陆世龙;张红霞;陈红;隋承光;郑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85 | 分类号: | C12N15/85;C12N7/01 |
代理公司: | 辽宁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崔红梅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病毒 基因 转移 载体 pljf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病毒、变异或遗传工程,属于C12N7/00,15/00类,一种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用的逆病毒基因转移载体及制备方法。
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研究是目前国际上肿瘤防治研究的最前沿,它给人类从根本上征服癌症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几年来,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发展非常快,美国NIH已公布进入临床实验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案有40多个,在亚州目本的若干个肿瘤基因治疗方案也正在进入临床实验阶段。目前癌症治疗的传统模式:手术、放疗、化疗三大疗法已处于停滞状态,而提高机体自身抗肿瘤免疫基因疗法越来越受重视,并成为癌症治疗新模式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免疫基因治疗亟待解决的两大技术关键,即高效转导和高效表达载体导入基因在体内高效稳定表达两方面。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转导和高表达的PLJF逆病毒载体,并应用它将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导入TIL和人癌细胞中,发挥细胞因子杀瘤效应及激活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的能力,实现对消化系癌等恶性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
PLJF逆转录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方法,包括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用生物工程产品的双链DNA、逆转入病毒、连接酶、内切酶,其特征是切割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在37℃反应条件下、在Nco I和BamH I位点之间特异性切断DNA双链;并采用连接方法:用连接酶T4DNA Ligase反应,将目的基因NeoR-β4-TNF-α连接在上述限制性内切酶BamH I和Noc I酶切切口之间,构成PLJF逆病毒载体。
本发明中比已公开的技术有所进展之处是,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高效表达人类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的PLJF逆病毒载体、得到高滴度病毒载体(106CFU/ml),并应用逆病毒中介基因转移技术将TNF基因导入胃癌组织分离的TIL细胞。
本发明的意义是提供一种构建这种基因转移载体的方法:以人类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因为目的基因构建成高效转移及表达的逆病毒载体,然后采用逆病毒载体PLJF将目的基因导入TIL及恶性肿瘤细胞,使TNF在基因导入的细胞中得以高效表达,使细胞因子TNF在肿瘤局部维持高浓度及接种后激发局部及全身肿瘤细胞免疫功能,克服了全身用药时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之缺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TNF杀伤肿瘤细胞和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的能力,实现对恶性肿瘤进行基因治疗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经反复应用逆病毒载体向人癌细胞中的TIL细胞导入基因实验,探讨了提高基因导入率最佳条件,已达到对增殖细胞100%基因导入效率。应用逆病毒中介技术将NeoR基因和TNF基因导入TIL和恶性肿瘤细胞并获得高活性高表达,其成功是肿瘤基因治疗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攻克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技术关键。在国际上首先应用人胃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肿瘤基因治疗研究。TNF基因导入人胃癌、肝癌、大肠癌细胞,及其抗瘤效果研究在消化系癌基因治疗上有重要意义。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肿瘤坏死因子(TNF)重组子PLJF逆病毒载体,构建成的逆病毒载体及产生细胞具有高效转移和表达以及增强TNF活性之特征,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具有特色。
实施例:
逆病毒基因转移载体的制备方法,即构建方法,包括用基因重组技术,其特征是在双链DNA的Nco I和BamH I位点之间进行特异性切割,再用连接酶将目的基因连接在切断的缺口中,构建成高效表达人类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的PLJF逆病毒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25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