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低压复合式安全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112693.3 | 申请日: | 199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205956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7 |
发明(设计)人: | 单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单骏 |
主分类号: | B60R21/16 | 分类号: | B60R2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4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低压 复合 安全气囊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交通工具上使用的,在遇到交通事故时能保护驾乘人员人生安全的安全气囊装置,尤其适用于汽车上。
目前,公知的安全气囊装置由罩盖,原气囊,充气泵,传感器装置总成及辅助装置总成按顺序连接而成。当交通事故发生时,传感器装置总成便通电使充气泵向原气囊充气,原气囊便冲破罩盖,在一瞬间充满气,对人体形成一个保护垫,当驾乘人员由于惯性作用向前冲撞或受到侧撞时,原气囊便起到缓冲吸震的功能,保护驾乘人员的人生安全。但是,目前的安全气囊装置最大缺点是:原气囊起胀时强大的冲击力可能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已造成许多人员的伤亡。究其原因,原气囊中大量的高压气体高速向人体冲击时,原气囊与人体接触部分气体密度极大,就使得其与人体相撞时的“硬度”极大,而且原气囊与人体的相撞无任何缓冲过程,碰撞时间极短,根据冲量公式:F.△t=m.△v,其中m为与人体相撞部分的气体和气囊的质量之和,△v的数值为其碰撞的初速度,m.△v为恒定值时,冲击力F与碰撞时间△t之间成反比,因为△t极小,所以冲击力F极大,这样就使得人体在一瞬间承受了极大的冲击力,超越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伤害。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高压低压复合式安全气囊装置,即使在不降低起胀速度,不减小气囊容积的情况下,这种安全气囊装置在气囊起胀时也能大大延长其与人体的碰撞时间,大大降低气囊对人体的冲击力,提高其对驾乘人员的安全保护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原气囊充气后与驾乘人员相接触的表面部分加装一个附加气囊,组成复合式气囊,原气囊与附加气囊的重合面的中部开有通气孔,形成减压层。当复合式气囊折叠安放在罩盖内时,减压层上靠近通气孔的部分粘贴在充气泵表面上,使得减压层上的通气孔直接对准充气泵的中间部分出气孔,且附加气囊上开有泄气孔,当交通事故发生时,传感器装置总成便通电使充气泵向复合式气囊充气,附加气囊与原气囊同时充气。当原气囊充了一定数量的气体后便因体积膨胀而把附加气囊向外顶,由此附加气囊便与充气泵表面脱离而向外冲出。因附加气囊接受较少数量的气体而容积较大,而原气囊一直固定在充气泵上能接受充气泵所发出的全部剩余气体,且原气囊中的高压气体因有减压层的阻挡绝大部分不能进入附加气囊,所以原气囊的气压高,附加气囊的气压低。当复合式气囊向驾乘人员冲击时,气压较低的附加气囊先碰到驾乘人员,在驾乘人员与高气压的原气囊之间形成一个柔软的低气压气囊缓冲区,附加气囊中的原先集中于中部的气体在与人体相撞击之后还可向附加气囊的四周扩散,与此同时还可由附加气囊上的泄气孔排出气体来进一步缓解冲击力,由此大大延长了冲击时间△t,冲击力F因此大大下降了。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安全气囊起胀时对驾乘人员的冲击变原气囊的高压气体一瞬间的冲击为现在的低压气体的有一段缓冲过程的冲击,大大缓解了气囊起胀时对驾乘人员的冲击力,大大提高了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保护性。
下面以汽车乘客座安全气囊装置为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安全气囊装置在未工作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充气泵对复合式气囊充气的中间阶段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安全气囊装置的原气囊与附加气囊充满气后的示意图。
图4、是驾乘人员与充好气后的复合式气囊相撞时的示意图。
图中,1.罩盖 2.附加气囊 3.原气囊 4.减压层 5.充气泵6.传感器装置总成 7.附加气囊上的泄气孔 8.减压层上的通气孔辅助装置总成包括图中未直接标明的各部件。
在图中,原气囊(3)与充气泵(5)连接,充气泵(5)与传感器装置总成(6)连接,附加气囊(2)安装在原气囊(3)充气后与人体相接触的表面部分,附加气囊(2)与原气囊(3)的重合面为减压层(4),上面有通气孔(8),位于中间部分。
图1中,附加气囊(2)与原气囊(3)按顺序折叠安放在罩盖(1)内,减压层(4)上的通气孔(8)直接对准充气泵(5)的中间部分出气孔,充气泵(5)其余的出气孔对准减压层(4)上没有通气孔的边缘部分。
图2中,充气泵(5)同时对附加气囊(2)及原气囊(3)充气,气囊充气后冲破罩盖(1),于是附加气囊(2)的中部和原气囊(3)的边缘部分充气凸起,此时减压层(4)上靠近通气孔(8)的部分还粘贴在充气泵(5)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单骏,未经单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26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