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箱的壳体无效
申请号: | 97113236.4 | 申请日: | 199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778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22 |
发明(设计)人: | 下田直启;小林竜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箱 壳体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变速比的旋转运动齿轮传动装置的齿轮箱,即变速箱的壳体。
在传动中,为了增加变速箱壳体的强度及降低变速箱中来自发动机的振动和其内部由于齿轮啮合、齿轮之间冲击所产生的噪音,在现有技术中便采用提高齿轮精度、提高啮合率、降低齿隙、降低侧隙等综合措施的齿轮装置并在变速箱壳体上增加壁面的筋的数量及增加筋的高度等措施。
但是,上述降低噪音及增加壳体强度的技术措施使变速箱的成本及重量大幅度提高,而在变速箱壳体日趋铝制品化的情况下,降低噪音更成为迫切的问题,如果采用上述的现有技术、就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因此,对其进行改善的课题就产生了。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87214406U中公开了一种前后垂直对分的轻型汽车五挡位全同步变速器,体积缩小,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但还是没有解决振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身具有抑振机能以降低由壳体发出的噪音并增加壳体强度的变速箱壳体。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结构如下:将变速箱的壳体本身,在前后方向上分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在上述前壳体的后部开口处和上述后壳体的前部开口处设置对接面,自前壳体的前面壁用螺栓将上述前壳体紧固在上述后壳体上,由此在前壳体上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
本发明通过上述结构,便可使变速箱壳体本体具有抑振机能,并能降低齿轮之间冲击噪音,提高壳体的强度。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2是图1中沿A-A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沿B-B的剖面图。
以下,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1中,1是变速箱壳体本体。将变速箱壳体本体1,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前壳体2和后壳体3。
在上述前壳体2的后部开口处,如图2所示,设置由法兰盘形成的对接面2a;在后壳体3的前部开口处,如图3所示,设置有与上述前壳体2的对接面2a对接的、由法兰盘形成的对接面3a。
并且,自前壳体2的前面壁2b上用数根螺栓5,借助设置在后壳体3的对接面上的螺纹孔,将上述前壳体2紧固在后壳体3上,这样就在前壳体2上产生了沿上述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那样的结构,在前壳体2上产生了用上述螺栓5紧固而沿螺栓5的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因此使前壳体2的壁面具有抑振效果。
由于在该前壳体2壁面上的压缩形变具有抑振效果、从而能降低变速箱壳体本体1所产生的传动噪音。
此外,由于用上述螺栓5进行紧固而在前壳体2上产生沿螺栓5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从而提高了壳体承受来自动力机械弯曲振动等的负荷作用的强度。
另外,因由上述螺栓5紧固而产生的沿螺栓5轴线方向C的压缩形变会随施加在螺栓5上紧固力的大小而变化,因此,由于通过增减施加在螺栓5上的紧固力能调整所述压缩形变,从而就能恰当地设定齿轮间冲击噪音的降低量,并提高承受动力机械弯曲振动负荷作用的强度。
虽然图中未表示,但在前壳体2的对接面2a和后壳体3的对接面3a之间要加衬垫,以防止变速箱壳体本体1中的润滑油在对接面处泄漏。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发明,由于将变速箱壳体本体在前后方向分割为前壳体和后壳体,并且自前壳体的前面壁上用螺栓将上述前壳体紧固在上述的后壳体上,从而使前壳体产生沿上述螺栓轴线方向的压缩形变,由此不必采取提高齿轮精度、啮合率、降低齿隙、降低侧隙等综合措施的齿轮装置及在变速箱壳体上增加壁面上的筋的数量和增加筋的高度等的措施,便可使变速箱壳体本体具有抑振机能,并能降低齿轮之间冲击噪音,提高壳体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日野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32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石棉摩擦材料及生产方法
- 下一篇:对摇摆不敏感的气承滑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