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7114634.9 | 申请日: | 199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98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8 |
发明(设计)人: | 本馆尚司;蜂屋可树;清水治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P15/00 | 分类号: | F02P15/00;F02P7/03;F02P1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江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体型 点火 线圈 装置 安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直接安装于发动机的火花塞上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
作为现有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可以日专利实开昭62-79364号公报“点火线圈”的技术为例。这种技术,如依该公报第1图,火花塞3(引用公报上编号,下同)上配合着火花塞连接帽19,并同心顺序围以铁芯15、二次线圈14、一次线圈12,再以有底圆筒壳体围其外,即构成了点火线圈10。
依这种技术,在汽缸头2上拧入火花塞3,再将点火线圈10插入火花塞3,而实际上,点火线圈10是装于发动机罩6上。
但是,由于发动机罩6是树脂做的,汽缸头2与发动机罩6因振动出现偏差而产生偏移。结果是,火花塞3上作用了外力。点火线圈10,由于内置除火花塞连接盖19以外的一次、二次线圈12、14以及铁芯15的加重,由于该重量作用于火花塞上,必须考虑增加安装强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方案1,在安装于汽缸头上的火花塞上,配合着一体地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另一方面,在汽缸头的上方设置通风罩(ファンミュラウド),通过弹性体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该通风罩中,在这样构成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从前述汽缸头的上方突出出来突起部,通过前述弹性体于火花塞帽近旁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结合于该突起部。
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安装有火花塞的汽缸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能有效地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故可使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合状态保持为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本发明方案2的特征在于,将前述突起部与设置于前述汽缸头上的空冷用叶片做成一体。
突起部也可以起到空冷用叶片的作用。另外,由于将突起部连同空冷用叶片一起设置于汽缸头上,突起部的构成较为简单。
按本发明方案3的结构,汽缸头上方具有通风罩,而在汽缸头上安装有火花塞,将一体具有火花塞帽的点火线圈装置配合于该火花塞,在这样的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的安装结构中,其特征在于,通过通风罩将前述点火线圈装置固定于前述汽缸头上。
由于将火花塞帽一体型点火线圈装置安装于装有火花塞的汽缸头上,所以即使火花塞与点火线圈装置间产生偏移,也可以有效保持着点火线圈装置。因此,可将点火线圈装置的火花塞帽与火花塞的配合保持在可靠而稳定的状态。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侧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回路图;图5是图2中的5向视图;图6是图5的6-6剖视图;图7是将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断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组装顺序说明图;图9是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顺序说明图;图10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与燃料箱关系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将本发明的点火线圈装置结合于发动机上的状态(变形例)的断面图。
下边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而且,“前”、“后”、“左”、“右”也遵从驾驶员看的方向,而图面按符号方向。
图1是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小型摩托车型机动两轮车1由车身构架2、覆盖该车身架2的车身罩11、前轮21、后轮22、驾驶员座25、燃料箱26、动力装置31、以及后缓冲器47等所构成。
车身构架2由头管3、支承于该头管3上的前轮21悬挂用前叉4、头管3的后下方延伸出来的下管5、从该下管5的下端连接的后构架6构成。
后构架6由从下管5的下端向后方水平延伸的左右一对前部构架部6a(图中只示出了一边)、从该前部构架部6a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中间构架部6b、与该中间构架部6b的后端相连接的后部构架部6c所构成;俯视看是大致成椭圆状的构架。
车身罩11则由覆盖头管3的前部与前轮21的上部的前罩12和前侧罩13、覆盖驾驶员脚前方的护腿罩14、支承驾驶员脚部的底板15、覆盖车身构架2的后部两侧面的后下罩16、覆盖车身构架2的后部上部的后上罩17、覆盖后轮22上部的后挡泥板24所构成。
可开闭地铰接于后上罩17上的车座25,同时还起着覆盖后上罩17的上部开口部的作用。
燃料箱26,在护腿罩14的下方,安装于前部构架部6a上。
动力装置31是将前部二冲程强制空冷型发动机32与后部无级变速器39组装成一体的部件。由无级变速器39将发动机32的输出功率传递给安装在无级变速器39上的后轮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46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