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商品防伪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7115629.8 | 申请日: | 199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84981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杨国光;朱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国光;朱国强 |
主分类号: | G06F17/60 | 分类号: | G06F17/60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邯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恒斌 |
地址: | 056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商品 防伪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商品防伪方法,是一种以信息鉴别商品真伪的防伪方法。
目前,市场上商品防伪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随商品附有不易仿制的标识物,如商标、激光防伪标记,钢印等;另一种是将产品进行一次性封装,使商品的包装不能重复使用,如一次性瓶盖、一次性封条等。以上两种方法对防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都存有以下缺点:一是目前使用的防伪标识物或装置必竟是用现有技术制造出来的,这些措施本身终归可以被伪造出来;二是用户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条件的限制,靠主观判断鉴别商品真伪的能力有限,不能完全防伪。商品伪造拢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已构成社会公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商品防伪方法,以信息传递、密码鉴别,来区分真伪,以解决现有防伪方法易被伪造,用户不易鉴别真伪,不能完全防伪,致使商品伪造挠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社会公害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设备,以公众可识别的密码信息为媒体,建立一个由生产厂、用户和监督查询中心组成的联系网。生产厂为其生产的每一个商品建立一套密码,密码和商品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密码用计算机贮存起来,作为基准信息,并将其软件送交监督查询中心,监督查询中心使用计算机管理商品密码,同时,生产厂将密码密封在一次性使用的封装物内,该封装物粘固在商品包装的封口上,或者固定在商品上,用户买到商品后,可打开一次性封装物,按封装物内的密码用通讯设备(如电话)向监督查询中心查询,查询中心的计算机根据密码鉴别商品真伪,若产品为假,计算机可自动通知查询者和有关部门去查处。
一次性封装物是指能将密码密封,且只能一次性打开的双层标签、一次性瓶盖,易拉罐拉舌等等。
监督查询中心:是国家指定的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公证处、行业管理机构及其它授权委托机构或企业自身。
该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用无形的不可仿造的密码信息,将用户和生产厂,监督查询机构联系起来,可彻底防伪。2)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如电话)查询使用方便,由主观判断变为客观鉴别,鉴别真伪迅速准确;3)可充分发挥商品的监督管理机关打击假冒产品的作用。4)可使产品防伪管理工作社会化、标准化,对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图1商品防伪方法原理图。
图2封装物结构示意图(一次性标签)。
图3封装物俯视图(一次性标签)。
图4封装物俯视图(撕去揭开层)。
图1中,生产厂是指商品制造厂:如家电、机具、日用品、烟酒等等,监督查询中心,是指国家指定的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公证处、行业管理机构及其它授权委托机构或者企业自身;用户是指商品使用者或者中间商。
图2—4中,基板层(3)采用纸或塑料制成,揭开层(1)为纸质或其它易撕开材料,为了便于揭开,揭开层(1)左右侧大于基板层,一次性撕裂线(4),撕开后标签便作废。除两撕裂线(4)之间部分外,(1)和(2)牢固地粘合在一起,(1 )和(3)之间的基板一侧印有密码层(2),密码层(2)上有企业代码(5)和商品密码(6),商品密码信息以14位为例,商品密码(6)前4位数字标明生产日期,第5至10位为产品生产序号,第11位为“米”字符,“米”字符后的3位数字和前10位数字之间有对应关系,这种关系由厂家确定,只有厂家知道并贮存在计算机内作为基准信息用软件传递到监督查询中心。
使用说明:生产厂在商品出厂前将标签基板下侧用粘合剂粘固在包装的开口处或者附在商品上,当用户买到商品后,可撕开揭开层(1),拔通电话315--6901689034216(315为产品防伪专用号码),电话自动回答:“这里是某某厂产品,密码信息库,欢迎查询”。用户可接着拔9708463216米693后电话可自动回话“正确”,即证明该商品为真品,如果是伪品或用户拔错号码,电话会自动回答:“不正确”,用户可知是伪品或重拔号码验证、找售货员查证处理。若回答“正确”,该商品密码在规定时间内会自动从计算机内清除,以保证密码和商品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用户使用商品启开包装时,防伪标签基板(3)也被破坏。
对易拉罐商品,可将商品密码印制在拉舌罐内一侧;对瓶装商品可将密码印制在一次性瓶盖内侧,查询方法同一次性标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国光;朱国强,未经杨国光;朱国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56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