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供跨手的滑鼠扶片无效
申请号: | 97116417.7 | 申请日: | 199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76438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3-18 |
发明(设计)人: | 叶富国;陈美雍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富国;陈美雍 |
主分类号: | G06K11/18 | 分类号: | G06K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供跨手 滑鼠扶片 | ||
本发明是有关滑鼠结构方面的改良,尤指一种设于滑鼠边侧,可供跨手休息防止手酸,同时亦加大滑鼠底面积让动向更易掌控的新式滑鼠扶片。
现有一般通用的电脑输入设备,如键盘、滑鼠(鼠标器)等发展至今几达成熟阶段,传统的键盘及滑鼠制造若再无重大的突破,其成品只能流为通用产品必须面对削价竞争及获利微薄的命运,因此从开始仅具单纯基本输入功能渐而朝向多用途及合于人体工学上发展,譬如人体工学的键盘设计将按键区分移位到人手正常伸展可触及的位置上,使输入时手掌不用再屈就于键盘,又人体工学的滑鼠衬垫后端铺设有垄突的跨手位,使操作滑鼠时手腕部位不再长期处在折弯状态下…凡此等等,相关此类人性化的产品未来将有愈来愈多的趋势是可预期的事,唯现就滑鼠本身来探讨其上所设的人体工学设计,似乎不及上述两者所作的改良,其仍旧停在按键位置及外观形状的变动,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人手负重及预防手酸,而且面对滑鼠在横移贴触不良时有跑脱动向不易掌控的现象亦未提出有效改善。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乃积极投入精力和物力研究开发革新突破,经多方改良试验后,终有本发明的产生。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可供手跨放休息,同时亦加大底面积使操作动向更易掌控的新式滑鼠扶手结构——滑鼠扶片。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提供一种能具有各式不同加强型的实施态样,使实用功能更趋完美的可供跨手的滑鼠扶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可供跨手的滑鼠扶片,其主要包括:一适合手操控的壳体,以及一横突形成于壳体端缘适当位置的扶片机构所组成,该扶片是设在壳体边底缘,且至少具有可供握于滑鼠两边手指跨置所需的面积;其中,该扶片机构形成时该扶片可为L形短片前后参差、左右各一设于壳体两侧,或以连体方式环设于壳体后边或侧边的局部位置,同时利用枢接、旋动或钩挂等方式使其组成具有机动性可供选择性使用与收藏,另外,还可进一步于该扶片的底面增设使用时可使接触滑行更为顺畅,而折起时突露在壳体侧边可供指压按摩使用的突粒;
藉此,以滑鼠组成时两侧所具有的扶片,即可提供手指跨置休息防止手酸,承受大部分手的重量减少手与桌面磨擦的阻碍,同时其藉由扶片的有效设计亦相对加大滑鼠整个底面积,使移动时可紧贴于桌面让动向更易掌控,效果卓越能彻底改善已知产品使用上的缺点,可供产业上广为利用。
以下仅藉由具体的实施例配合图式说明以对本发明的构造及特点作一详细的阐述。
图1:是已知滑鼠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发明操作时供手扶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扶片连体设成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加大底面积较易掌控动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扶片枢合设成可折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扶片设成旋转片可旋收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扶片设成可活动调整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暨构件名称索引
1……壳体 11……藏放位
12……卡缘 13……藏放位
14……卡缘 15……侧沟
2……扶片机构 21……扶片
22……突粒 23……钩片
3……旋动片
如图2、3所示本发明可供跨手的滑鼠扶片,其主要包括:一壳体1,及一扶片机构2所组成,其中,
一壳体1,其是具有适合手操控的概略基础外观,其上设有资料载体、相对读取组及按键(图未示),以对应游标的移动及输入指令;
一扶片机构2,由一个以上的扶片21所组成,该扶片21是横突状L形片体连设于壳体1侧边端缘的适当位置,其中,该扶片机构2形成时可前后参差、左右各具一扶片21分布在壳体1的两侧如图2所示,供人手握持时其拇指与小指的跨放取得休息,或以连体方式环设于壳体1后边及侧边的局部位置如图3所示,而提供一较大的范围供数指一并跨放,譬如应用于两键式滑鼠上则可产生的较大扶片21供无名指及小指一同置放。
藉此,如图4所示,使组成的滑鼠两侧所设具的扶片21,可提供手指跨置休息防止手酸,承受负担起大部分手的重量,并藉扶片21底侧光滑面以减少手与桌面磨擦的机会从而使滑鼠的移动更为顺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富国;陈美雍,未经叶富国;陈美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64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