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灯及其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7117960.3 | 申请日: | 1997-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95C | 公开(公告)日: | 2003-01-0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三千彦;山崎一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21S8/10 | 分类号: | F21S8/10;F21V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灯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灯壳和灯透镜相互粘接构成车灯的技术,特别涉及粘接的结构和粘接的方法,该方法中用称为“介电加热方法”来固化粘接剂,其中高频电压加在涂敷于灯壳密封槽上的介电粘接剂上,从而使透镜腿部固定粘接在灯壳密封槽上。
背景技术
传统的车灯如美国专利US5113331中所公开的,其包括有前开口的灯壳;与所述灯壳的所述前开口相配的前透镜;形成在所述灯壳内表面上的反射器;在所述反射器的焦点位置上并与所述灯壳相配的灯泡;和加在所述灯壳接合部和所述前透镜接合部之间的粘接剂。图10和11表示车灯的传统结构。按照该传统结构,灯壳50的前开口由聚丙烯树脂(以下称为“PP树脂”)等构成,其由用玻璃、PC树脂、PMMA树脂等构成的前透镜51(以下称为“透镜51”)来覆盖,小灯泡53装在形成在灯壳50的内表面上的反射器52的焦点位置F上。透镜51按下列方式固定粘接在灯壳50上:首先,用热熔密封剂55填充灯壳50的密封槽54,然后把透镜51的腿部56装在灯壳50的密封槽54中。此外,使用机械紧固件57,比如薄板弹簧,撞杆(lance)和螺钉使透镜与灯壳结合。
上述传统的粘接方法中,熔化的热熔密封剂55加在透镜和灯壳接合部分的密封槽54和腿部56上,在其后冷却所加的密封剂55。把腿部56粘接在密封槽54上是在几分钟内完成的。因此,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高的生产率,以便车灯有低的制造成本。可是,由于热熔密封剂55为热塑性材料,该方法的难点在于所得的车灯耐热性低。因此,为了增强粘接部件54和56之间的粘接力,就必须使用上述机械紧固件57。此外,为了改善粘接件54和56的防水性,必须增加密封槽54的宽度(x和y),因而增加了加在密封槽54上的热熔密封剂55的量。可是,这会使车灯粘接件54和56的外观不美观。
另一方面,热塑性粘接剂不适合粘接PP树脂。为固化它,采用热空气或红外线照射的热固化方法,或采用湿固化方法。因此,在生产率上该方法较低。另外,利用该方法,树脂构件,比如灯壳和透镜可能变形。因此,该方法不适合车灯的制造。
发明内容
鉴于传统车灯或制成该车灯的传统方法的上述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低制造成本生产、在不需要任何机械增强件比如薄板弹簧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粘接强度的车灯,和制成该车灯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灯壳和透镜粘接结构,和制成车灯的灯壳和透镜粘接方法,其中在顺序系统中不断地对粘接特性差的PP树脂的灯壳进行空气等离子处理,而且粘接剂在极短的时间内固化,以便获得基本等于采用热熔密封剂所得到的生产率,并确实将灯壳和透镜相互粘接。
根据本发明,构成带有灯壳和透镜的车灯的方法中,把介电粘接剂加在聚丙烯树脂制成的灯壳的结合部上,通过介电粘接剂使透镜的结合部与灯壳的结合部接合,其后固化介电粘接剂,把灯壳的结合部和透镜的结合部互相固定粘接。
此外,在该粘接结构中,介电粘接剂加在作为灯壳结合部的密封槽中,作为透镜结合部的腿部通过介电粘接剂与灯壳的结合部接合,其后固化介电粘接剂,使灯壳的结合部和透镜的结合部互相固定粘接;另外,也可以使腿部成为灯壳的结合部,密封槽成为透镜的结合部。再有,粘合结构中,密封槽的宽度(X)比腿部的壁厚(Z)的2.5小(X<2.5Z),以便使车灯的宽度(H)小于传统车灯的宽度。
按照本发明,制成车灯的灯壳和透镜粘接的方法中,作为一个结合部的灯壳或透镜的密封槽的内表面经空气等离子处理使密封槽的内表面活化之后,将介电粘接剂加在其中,作为另一结合部的透镜或灯壳的腿部通过介电粘接剂与密封槽接合,其后高频电压跨接在密封槽和腿部的外表面上。
因此,该方法中,介电粘接剂是即刻固化的,并且结合部是相互确实粘接的。于是,本发明的车灯有高生产率,车灯制造设备所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可较大地降低车灯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表示说明灯壳和透镜粘接结构实例的车灯纵向剖视图,它构成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灯壳和透镜粘接结构的基本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A和3B表示传统车灯与本发明车灯的尺寸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79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