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质透气防水的多层无纺布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7119058.5 | 申请日: | 199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59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27 |
发明(设计)人: | 斯特凡·埃佐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可洛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3/16 | 分类号: | D04H3/16;B32B23/1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甘玲 |
地址: | 联邦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气 防水 多层 无纺布 及其 生产 方法 | ||
1.具有良好透气性并能阻止水通过的轻质多层无纺布,主要由(1)至少一层由一种热塑聚合物的粗旦熔纺长丝纤维层,和(2)至少一层热塑聚合物的熔喷微纤维层组成,其中,所述层(1)和(2)以面对面的关系在间隔点被热粘合在一起,然后在不被撕裂的情况下,在加热的同时经受至少向一个方向的力,使得粗旦熔纺长丝纤维层(1)沿所述力的方向长久伸长,而细旦熔喷微纤维层(2)在基本上没有牵拉下沿所述力的方向伸直,从而形成这些微纤维的紧密排列,并使最终形成的无纺布具有更薄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和(2)的热塑性聚合物各自独立地选自由聚丙烯、和/或聚酯、和/或聚乙烯组成的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和(2)的热塑性聚合物为全同列构聚丙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按DIN 1133标准为MFI 16~35;所述的纤维层(2)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按DIN 1133标准为MFI400~25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伸长之前,所述的纤维层(1)的粗旦熔纺长丝的直径为20~40微米,而在所述的伸长之前,所述的纤维层(2)的细旦熔喷微纤维的直径为0.5~10微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粘合纤维层(1)和(2)的间隔的点成直线,以使相邻的点在与所述力的方向交叉的区域至少能部分地重叠。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是在接近所述的粗旦熔纺长丝软化点的温度下进行的,同时施加所说的力,以使其达到永久伸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拉伸粗旦熔纺长丝层(1)的过程中,熔喷微纤维层(2)在不被撕裂的情况下,得到最大限度的伸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粗旦熔纺长丝层(1)的永久伸长过程中,纤维被拉长了2~5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和(2)在所述的间隔热粘合后,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牵拉力。
11.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多层无纺布,可以防止至少150mm高水柱的水渗透。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无纺布,能够防止至少200mm高水柱的水渗透,并且所述纤维层(1)的单位重量约为了10g/m2,所述纤维层(2)的单位重量为5g/m2。
13.生产透气性好且能阻止水通过的轻质多层无纺布的方法,包括:
(a)将(1)至少一层热塑性聚合物的粗旦熔纺长丝层和(2)至少一层热塑性聚合物的细旦熔喷微纤维层在间隔的点面对面地热粘合在一起,
(b)在步骤(a)所述的粘合之后,使纤维层在加热的同时在不被撕裂的情况下经受至少一个方向的力,从而使熔纺长丝纤维层(1)沿着力的方向永久伸长,使熔喷微纤维层(2)在基本上无牵拉的情况下沿着力的方向伸直,以便形成所述微纤维的紧密排列,使形成的无纺布更薄。
14.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和(2)的热塑性聚合物各自独立地选自由聚丙烯、和/或聚酯、和/或聚乙烯组成的组。
15.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和(2)的热塑性聚合物为全同列构聚丙烯。
16.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纤维层(1)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按DIN 1133标准为MFI16~35,而纤维层(2)的热塑性聚合物的熔体粘度按DIN 1133标准为MFI 400~2500。
17.如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多层无纺布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伸长之前,所述的纤维层(1)的粗旦熔纺长丝的直径为20~40微米,而在所述的伸长之前,纤维层(2)的细旦熔喷微纤维的直径为0.5~10微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洛文有限公司,未经可洛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905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墨头
- 下一篇:轮转式孔版印刷机及版筒体推出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