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接利用自然能量的高效液氯气化器无效
申请号: | 97119068.2 | 申请日: | 1997-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215137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8 |
发明(设计)人: | 吴树源;李富岭;桑凤亭;陈方;杨柏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28D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接 利用 自然 能量 高效 氯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氯的气化装置。具体地说是提供一种直接利用自然界江、河、湖或海水的能量来气化液氯的气化器。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液氯气化装置主要有二种,其一是壳管式液氯气化器,它相当于一个热交换器,液氯由气化器底部通入,经列管加热气化后由气化器上部排出。另一种是在一个盛有液氯的罐中设置有导入水蒸汽的加热管用蒸汽进行加热使液氯得以气化。上述这类装置的气化效率低,设备体积庞大,投资大,且均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运行成本高。但是由于这些传统设备结构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因此仍然普遍地在工业上被采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直接利用自然界能量的高效液氯气化器。这种装置的气化效率高,它可直接利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或海水作为能源使液氯气化,因此可以极大地减少耗能,大幅度地降低液氯气化成本。
本发明的高效液氯气化器仍是采取壳管式结构,即在气化器壳体内设置多根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加热管是以多层交叉形式排列的加热气化管族,最上层加热气化管上部有一列阵喷咀板,液氯入口位于壳体上部,气化氯气出口位于壳体下部;液氯由上部通入壳体后,由列阵喷咀板的喷咀均匀喷射在加热气化管上,经多排纵向相互平行,横截面成交叉形式的加热管族加热气化成气体氯后,由壳体底部的气体出口排出;通过增压泵将自然界的水资源,例如江、河、湖或海水,泵入底部的加热气化管的管道内,并依次向上部列管循环,最后由顶部加热气化管出口排出。
在本发明的气化器中,由于加热气化列管是呈横截面交叉,多层结构的列管族,液氯由列阵喷咀板,均匀自上而下喷射到气化管上,向下流动过程中与多层列管接触,充分进行热交换,具有很高的气化效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水资源作能源,对气化管族进行加热。
上述本发明的气化器,由于单位气化效率高,气化器壳体的体积可较传统气化器体积小很多,并依所需处理液氯量对列阵喷咀板、多排气化列管族和壳体进行设计。其中列阵喷咀板位于液氯入口下,在该板上开有喷咀孔,喷咀孔的分布与第一层气化管相对应,即按气化管长度开一排喷咀孔,并按气化管的根数开相同行喷咀孔,喷咀孔的孔距、孔径及总开孔面积由液氯的单位流量来确定。在开孔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孔径有利于液气的气化,但将增加喷咀孔的个数,一般以孔径为0.25~5.0mm较适宜,并使由每个喷咀孔喷出的液氯能直接喷射到第一层气化管列的表面上。加热气化管族依层排列在列阵喷咀板下,每层气化管的根数和管族的层数均可依液气处理量而定,每层气化管根数和气化管的层数越多,将越有利于气化,但也会造成加工困难,同时过细的气化管又易被水垢或水中杂质所堵塞,所以一般采用外径大于φ8mm的耐氯腐蚀的金属管制成,每层气化管为不少于4根,且具有4层以上横截面相互交叉排列的加热气化管族。每层气化管内管道互通,各层气化管间依次连通,最下层气化管道与增压泵相连为进水口,最上层气化管道与出水口相连,并由管道与水源相通(或排放)。上述本发明的液氯气化器制作加工均可参照常规技术进行。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给予进一步地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气化器沿加热气化管横向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气化器沿加热气化管纵向截面的结构及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1.壳体;2.列阵喷咀板;3.喷咀孔;4.气化管;5.增压泵;6.液氯入口;7.氯气出口;8.排水管;9.自然界水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90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癌口服液
- 下一篇:高合金无缝变形管材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