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逆流型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97121485.9 | 申请日: | 1997-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99C | 公开(公告)日: | 2002-12-25 |
发明(设计)人: | 土井全;加贺邦彦;秋田裕之;荒井秀元;杉山阳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3/30 | 分类号: | F24F13/30;F28F9/22;F28F3/08;F28D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叶恺东,王忠忠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逆流 热交换器 | ||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换气装置或空调机等中所采用的热交换器。
由于对办公楼或集合式住宅等的居住空间供给冷暖气,空调的能量消费量正在增加。在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通过将在室内换气时所损失的热量回收,可实现空调机的能量节省。为了回收热量要求高的热交换器。作为过去公知的热交换器的形式,人们普遍了解的有供给气体和排出气体在热交换器内部以相互垂直的方向流动的直交流动型全热交换器,以及供给气体和排出气体在热交换器内部以相对的方式流动的逆流型全热交换器。一般来说,逆流型全热交换器与直交型相比较,在相同的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热交换效率。
作为通过使气流沿逆流流动的方式提高全热交换器的性能、并且使体积减小的发明包括有JP特开昭57-122289号文献所公开的方案。图22为表示上述文献所公开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的透视图。在该图中,标号1表示逆流型全热交换器,标号2表示在中间处具有波形部的分隔板,标号3表示分隔板2中的波形部,标号4表示形成于分隔板2中的波形部两侧的平面部,标号5表示位于分隔板2的端面的端面密封端部,标号6表示位于分隔板2中的流体通路侧面的侧面密封端部。
另外,排出气体从室内朝向箭头7所示的方向流动,供给气体从室外朝向箭头8所示的方向流动,这样便进行显热和潜热的全热交换,从而可将热量回收。由于通过分隔板2形成供给气体和排出气体的逆流的流体通路,这样可进行高效率的热交换。在这里,波形部3中沿流动方向的长度L4大于分隔板2的宽度L5。
图23为沿I-I剖面将图22所示的全热交换器1进行剖开后得到的剖面图。波形部3按照下述方式保持一定间距,其中凹凸部分和平面部分按交替方式形成,在进行叠置时,平面部分叠置于凹凸部分上,另外凹凸部分叠置于平面部分上。在图中,流体通路的顶部具有波形部,在底部具有平面部,排出气体7和供给气体8按层状方式流动。另外,分隔板2的间距G1相当于波形部3中的平面部分的间距,该间距与平面部4中的相同。
另外,JP特开昭59-24195号文献公开了一种除上述以外的已有技术的发明。图24为上述文献所涉及的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4中与图22相同或相应的部分采用相同的标号,故在这里略去对其的说明。标号26表示平板,标号27表示开口A,标号28表示开口B,平板26与波形部3连接,其长度大于波形部3的长度,并且在平板26与平面部4之间形成有开口A27。通过将由分隔板2和平板26连接构成的组合件叠置,便可形成全热交换器1。在上述组合件之间的连接部,在平面部4和平板26之间形成有开口B28。
另外,开口A27的间距为G2,开口B28的间距为G3,通过使供给气体在开口A27一侧流动,使排出气体在开口B28一侧流动,这样便可实现热交换。
在图24中,在全热交换器1中为了通过分隔板2和平板26将供给气体和排出气体分开,平板26的长度L7大于分隔板2中的波形部的长度L6。
此外,在下述场合对送风机的要求式样必须有两种,该场合指开口A27或可口B28的间距不必相等,供给气体一侧与排出气体一侧的压力损失不相同。于是,最好间距G2与G3尽可能相等,分隔板2中的平面部4与相邻一层平面部4的中间处为平板26。
图25为沿II-II剖面将图24所示的全热交换器1剖开得到的剖面图。波形部3与平板26连接而形成流体通路。因此,排出气体7和供给气体8按错开方式流过流体通路内部。分隔板2中的平面部4不在II-II剖面中,而位于图中虚线所示的波形部3的中间部附近。因此分别表示开口A27,B28的间距的G2和G3相当于与波形部3的波高相对应的波峰的间距的一半左右。在此场合,不同的气流朝向平板26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流动,这样通过平板26可进行热交换。
由于已有的全热交换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这样图22所示的热交换器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在分隔板2的波形部3上按交替方式形成有凹凸部分和平面部分,它们必须按照下述方式叠置,该方式为在其中一个位置凹凸部分与平面部分相重合,在另一位置平面部分与凹凸部分相重合,在不能实现上述方式的场合,则不能保持分隔板2的间距G1。因此,要求波形部3的加工精度较高,并且随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形状变化的纸等不适合用作分隔板2的材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214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溃疡剂和幽门螺旋菌粘连抑制剂
- 下一篇: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