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1,4-丁二醇气相脱氢制γ-丁内酯的催化剂有效
申请号: | 97122042.5 | 申请日: | 1997-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220186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京;童立山;张京生;冯薇荪;高国强;周怡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26 | 分类号: | B01J23/26;B01J23/34 |
代理公司: |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邓颐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二醇气相 脱氢 内酯 催化剂 | ||
本发明为1,4-丁二醇气相脱氢制备γ-丁内酯的催化剂,具体地说,是一种含Cu、Cr、Mn、Ba的1,4-丁二醇气相脱氢制γ-丁内酯的催化剂。
已知的制备γ-丁内酯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马来酸酐或其酯加氢制备γ-丁内酯,另一类是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而后者是工业上常用的生产方法。
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目前存在两种工艺,一种是在含氧气氛下进行,反应温度较低,为40-90℃,压力为1-30千克/厘米2,采用的生产方法为间歇式,反应在催化剂存在下,在气液固三相之间进行,反应完毕需分离催化剂和产品。所用催化剂以铂、钯等贵金属为活性组分,载体为活性炭或氧化铝,如日本专利特开平5-286959、特开平5-286958所述。因催化剂中使用贵金属,使其生产成本较高。
另一种1,4-丁二醇脱氢制γ-丁内酯的工艺是在临氢状态下进行的,采用Cu-Cr系催化剂,如特开昭61-246173采用Cu-Cr-Mn或Cu-Cr-Zn催化剂,特开平3-232875采用Cu-Cr-Mn-Ba催化剂。在Cu-Cr催化剂中加入其它组分的目的是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EP523774 A1公开了一种制备γ-丁内酯的方法,是在Cu-Cr-Ba或Cu-Cr-Mn-Ba催化剂中加入碱金属钾或钠,并通过特殊的还原方法处理催化剂,可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该专利实例4使用Cu-Cr-Mn-Ba-K为催化剂,在230℃、4千克/厘米2压力,H2/醇摩尔比为4∶1,1,4-丁二醇的进料液时空速为9.0小时-1的条件下进行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的反应,反应结果,1,4-丁二醇转化率为81.28重%,γ-丁内酯选择性为97.61重%。显然该催化剂在1,4-丁二醇进料空速较大时,如进料空速为9.0小时-1时,1,4-丁二醇的转化率有所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可在较高的1,4-丁二醇进料空速下获得高的1,4-丁二醇转化率和γ-丁内酯选择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上述催化剂作用下,1,4-丁二醇脱氢制备γ-丁内酯的方法。
我们发现,在现有的Cu、Cr、Mn、Ba催化剂中加入第五种金属组分,可使制得的催化剂在较大的1,4-丁二醇进料空速下获得较高的1,4-丁二醇转化率和γ-丁内酯选择性,即增大催化剂的处理量。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具有如下通式组成:
CuCraMnbBacAdOx其中A选自Ti、Al、Zr,a=0.5-1.5,b=0.01-0.8,c=0.01-0.4,d=0.01-1.5,x为满足各金属元素化合价的氧原子数。
该催化剂采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备:将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的可溶性盐溶于脱阳离子水中,在室温搅拌下,用碱沉淀至溶液pH为4.0-9.0,老化1.0-5.0小时,然后过滤、水洗、收集沉淀,100-250℃干燥4-20小时,300-550℃焙烧2-24小时,即得催化剂。
所述催化剂中各金属组分的可溶性盐优选为各自的硝酸盐。
所述的Ti、Cr的可溶性盐可用Ti、Cr的氧化物代替。
所述的碱优选为氨水。
本发明催化剂在使用前需进行预还原,还原剂可采用氢气或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还原在1.0-6.0MPa、250-300℃下进行,还原气体流量相对于每毫升催化剂为50-500毫升/分钟。
本发明提供的1,4-丁二醇气相脱氢制γ-丁内酯的方法是将上述催化剂预还原后,在氢气存在下,以1,4-丁二醇为反应原料,在170-250℃、0.1-0.6Mpa的条件下与上述催化剂接触后制得γ-丁内酯。反应过程中1,4-丁二醇的液时空速为3.0-12.0小时-1,H2与1,4-丁二醇的摩尔比为1-20∶1。
上述反应过程中,反应进料可以是1,4-丁二醇与乙醇的混合物,其中1,4-丁二醇与乙醇的混合重量比为1∶0.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22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