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7126199.7 | 申请日: | 199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221775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07 |
发明(设计)人: | 常彦君;姜增全;孙承林;刘中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33/00 | 分类号: | C10G33/00;B01D15/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溶剂 微量 脱除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溶剂的脱水方法,特别提供了一种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吸附工艺。
与本发明相关文献目前没有报道。公开发表的专利文献绝大部分为特定某一种溶液的脱水方法。如孙伟若等发明的"脱除酒精中水和甲醇的吸附工艺"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36944A。该发明是针对酒精中的水和甲醇,其核心是先用玉米吸附塔,后用沸石分子筛吸附塔脱除酒精中的水份和甲醇,可使90%(Ⅴ)的酒精除去水份,甲醇和其它一些杂质得到95.5%(V)或99.6%(Ⅴ)的酒精,其甲醇含量200ppm以下。该方法在吸附剂再生时需消耗大量的氮气或一氧化碳气,其脱水深度不够深,得不到含水量ppm级的纯酒精,操作不方便,因玉米塔易发生阻塞,设备投资量较大。另外,美国联碳公司约翰·德拉诺·谢尔曼等发明了"采用菱沸石型吸附剂的干燥方法",中国专利,CN 86208824A,该方法是针对含有水份和至少一种酸性化合物的酸性流体的,适用于气体的干燥。吸附剂为菱沸石型沸石。该方法对如下酸性气体效果较好:卤代烃、醇、醚、有机酸、酮等。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当有机溶剂采用吸附剂脱水时,溶剂与吸附剂应充分接触。其原理是水分子直径较小,分子筛为多孔物质,当分子筛孔径大于水分子直径且小于有机溶剂的分子尺寸时,理论上可以将有机溶剂分子留在吸附剂表面以外,而水分子则被吸附到吸附剂孔道内部表面,这样可以达到脱水的目的。当吸附剂吸水接近饱和时,再生吸附剂,循环使用。这样的脱水方法不会使水与吸附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合物,属于物理吸附脱水方法。除分子筛外,硅胶、活性炭也可以作为吸附剂。另一类为化学吸附脱水方法,如用硫酸钙、氯化钙、过磷酸镁等为吸附剂,通过水与它们反应生成水合物。一般说来,物理吸附脱水用分子筛作吸附剂效果最佳。但分子筛的强度和寿命限制了它在工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工艺,其可以实现在工业上使用分子筛吸附脱除有机溶剂的微量水,其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可使有机溶剂脱水深度低,且分子筛可反复使用,延长了分子筛使用寿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工艺,其特征在于操作过程如下:
(1)脱水阶段
使有机溶剂以0.5~20cm/min的空塔线速通过固定床填料塔中的吸附剂,塔的高径比5~30,有机溶剂与吸附剂充分接触,接触时间1~24小时,有机溶剂的初始含水量应小于1%;
(2)塔内残余溶剂的吹扫阶段
当吸附剂吸水接近饱和时,将塔内存液放净,真空脱附1~5小时,然后用干空气吹扫2~10小时,直至塔出口气中易燃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外,空气含水量要求露点低于-20℃;
(3)吸附剂再生阶段
用于热空气使吸附剂在常压下再生,温度200~500℃,对间2~24小时,空气含水量要求露点低于-20℃,再生气量0.8~3.0NM3/hr·Kg分子筛:
(4)吸附剂降温阶段
用干冷空气将塔内温度降至常温,空气含水量要求露点低于-20℃。
上述步骤重复进行。
此外,本发明所述有机溶剂包括芳烃类、烷烃类、醇类、酰胺类、烷基卤化物类等。吸附剂包括A型、X型、Y型、丝光沸石型、ZSM型、MCM系列分子筛。
上述脱水塔高径比最好为10~15,有机溶剂与吸附剂接触时间最好在3~12小时。
上述空气再生气量最好在1.8~3.0NM3/hr·Kg分子筛。
在所述空气含水量要求露点最好低于-40℃。
本发明采用物理吸附、脱附在一个塔内间歇操作进行的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脱水深度低,可使有机溶剂脱水深度至500ppm以下,最佳可至5ppm,适合多种有机溶剂中微量水的脱除。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附图1脱水工艺设备流程。
实施例1
所用设备见附图1,主要由空气压缩机(1)、空气加热炉(2)、原料罐(3)、脱水塔(4)、产品罐(5)五部分构成,脱水塔(4)底部通过阀门C(6)与原料罐(3)相接,同时经过阀门B(9)向下排空;其顶部通过阀门D(7)与产品罐(5)相接,同时经过阀门A(8)与空气加热炉(2)和空气压缩机(1)相连。空气加热炉(2)为射流式热管电加热炉,出口空气温度200~500℃,以满足吸附剂再生工艺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261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