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和处理废物的设备无效
申请号: | 97193523.8 | 申请日: | 199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215468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8 |
发明(设计)人: | 难波政雄;三浦健藏;木内英洋;里山辉夫;友保纯直;原田裕昭;嶋村和郎;手塚则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D7/12 | 分类号: | F28D7/12;F23G5/4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修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高温 气流 装置 处理 废物 设备 | ||
1.一种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在一种含有高温气体的气氛中,并具有一个用来在与高温气体发生热交换时加热流过传热管道的待加热气流的传热管道,该传热管道含有一根或多根安装成让待加热气流流过的传热管和一个耐火材料制成的耐火保护管,该耐火保护管同轴地罩住上述传热管,并使传热管与耐火保护管之间形成一个间隙。
2.一种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在一种含有高温气体的气氛中,并具有一个用来在与高温气体发生热交换时加热流过传热管道的待加热气流的传热管道,该传热管道含有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在其顶端敞开的内传热管和一个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并同轴地罩住上述内金属传热管的外传热管,在上述内传热管与外传热管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当待加热气流流过内传热管之后,便在从内传热管的开口端流入内传热管与外传热管之间的间隙通道的同时被高温气体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耐火保护管或外耐火传热管的结构上具有横截面为带角形的面。设置多个上述的传热管道并且使其与相邻的耐火保护管或者外耐火传热管在其带角面上彼此面对面相接触而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传热管道的传热管包含一个用金属制成的内传热管和一个用金属制的并套在上述内金属传热管外面的外传热管,在上述两种传热管之间形成一个间隙,待加热气流在流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时被高温气体所加热,上述的耐火保护管安装成罩住外金属传热管并与该外管同轴地设置,在上述保护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一个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传热管道的传热管包含一个金属制成的外传热管和一个安装成与上述外管的一端连通的内管,在该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一个间隙,上述内管做成一种导热性比金属小的隔热结构,待加热气流在流过外金属传热管与内隔热管之间的间隙时,沿外金属传热管的外壁被高温气体所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内管用一种导热性比金属低的隔热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内管做成一种将隔热材料填入两层金属管之间的隔热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内管做成一种由金属制成并且呈一种双管抽真空方式的隔热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隔热材料是陶瓷。
10.根据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待加热的气流沿着与高温气体流相反的方向流过构成传热管道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1,3~9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有多个支承件牢牢地置于传热管下面,以支承上述的耐火保护管。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的外金属传热管的壁上设有通孔使上述的间隙与待加热气流的流道相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传热管的顶端与耐火保护管或耐火传热管的顶端相对的区域形成一个隔开的空间,待加热气流被引进该两管顶端的相隔的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一种装置将外加气流引入上述的耐火保护管与外金属传热管之间的间隙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外金属传热管的顶端与耐火保护管顶端相对的区域形成一个隔开的空间,将外加气流引入该两管顶端相隔开的空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耐火保护管或外耐火传热管的顶端做成凸出状,以便减小对高温气体流的阻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出状是半球形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6的加热高温气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出状是圆锥形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造船株式会社,未经三井造船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935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造影剂
- 下一篇:用于呼入控制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