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吸淤泥的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02581.2 | 申请日: | 199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29636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1-04 |
发明(设计)人: | 黄致运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致远 |
主分类号: | E02F3/88 | 分类号: | E02F3/88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抽吸 淤泥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尤指一种体积小、机动性高,可随处使用的抽吸淤泥的处理装置。
一般清除排水系统中淤泥的方法,是将淤泥用铲子挖出置于排水系统两侧,任其日晒、风吹、雨淋,不但影响市容观瞻,其刺鼻的恶臭更是形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创人有鉴于淤泥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环境,并针对问题加以研究,以期能改善上述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吸淤泥的处理装置,使其具有对淤泥进行处理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抽吸淤泥的处理装置,使其具有保护环境以及对资源再利用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抽吸淤泥的处理装置,其包括:一壳体,成上开口状,其底部装设有若干个活动转轮,其两侧设有机座;一上盖,是枢设于壳体的上端开口处,其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注入导管,且在中央处设有一抽吸导管,又在抽吸导管上装设一过滤筒;一内衬体,是装设于壳体内部且与壳体形成适当间隙,而其本体上挖设有若干个排水口;一过滤布,是装设于内衬体上开口周缘;一抽吸头,是配合实际需要可成各种形态。
借由上述组合,其可抽吸淤泥并加以分离处理,达到有效解决淤泥堵塞排水系统的功效。
为能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功效有更详细的了解,兹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抽吸头的定位构造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壳体(1),其上端成开口状,底部装设有若干个活动转轮(11),两侧设有机座(12);
一上盖(2),是枢设于壳体(1)的上端开口处,其适当位置处设有一注入导管(21),且在中央处设有一抽吸导管(22),又在抽吸导管(22)上装设一过滤筒(23);
一内衬体(3),是装设于壳体(1)内部且与壳体(1)形成适当间隙(S),而其本体上挖设有若干个排水口(31);
一过滤布(4),是装设于内衬体(3)上开口周缘;
一抽吸头(6),为配合实际需要可制成各种形态。
借由上述组合,其可抽吸淤泥并加以分离处理,达到有效解决淤泥堵塞排水系统问题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其功效如下所述:
如图1所示,上述抽吸头(6)抽吸排水系统中的淤泥,经由延长管(61)借助抽吸泵(5A)运转,由抽吸泵(5A)的软管(7),再经上盖(2)上装设的注入导管(21)将淤泥注入内衬体(3)上所设的过滤布(4)中,污水则穿过过滤布(4)由内衬体(3)本体上的若干个排水口(31)排出流至排水管(8b)中,废土则沉积于过滤布(4)上;另,根据上述原理,将过滤布(4)中比重轻的污水由上盖(2)所设的抽吸导管(22)及过滤筒(23)将污水抽出,再由排水管(8a)同时与排水管(8b)中的污水同步由三通管(8)借抽吸泵(5B)排出,此同步设计可增快本实用新型将淤泥分离处理的速度。
再者,当过滤布(4)中的废土沉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可抓开上盖(2)将装配于内衬体(3)上的过滤布(4)包覆着废土一起取出,然后更换新的过滤布(4)再行使用,而废土则可作为有机肥料或填土再次使用,达到资源再利用的功效。
此外,如图2、3所示,上述抽吸头(6)可更换为配合实际需要的各种形状抽吸头(6A),将抽吸头(6)置于低洼积水处,可达到排除积水的功效。而为能固定抽吸头(6A),在端部设有定位板(62),利用定位栓(63)将其固定在地面。
本实用新型因体积小机动性高可供社区或家庭在维护环境时,将排水系统中的淤泥清除,免除水患与蚊蝇兹生所造成的伤害,又可对资源再次利用,实为一种社会或家庭不可缺少的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结构为昔所无,且确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要件。
上述所介绍的结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是熟悉此项技术人士,依本案精神范畴所作的修饰或等效变化,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致远,未经黄致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258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