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7204204.0 申请日: 1997-01-02
公开(公告)号: CN2308583Y 公开(公告)日: 1999-02-24
发明(设计)人: 陈仁惠 申请(专利权)人: 陈仁惠
主分类号: B65H57/00 分类号: B65H57/00
代理公司: 北京元中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汪诚芝
地址: 台湾省*** 国省代码: 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改良 送纱轮 表面 构造
【说明书】: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纱轮表面的新构造,尤指一种无静电的送纱轮的表面构造。

由于早期针织布多半是棉织品或人织与棉纱的混纺居多,且纱线均属粗纤维组织,同时机台的运转速皆为20-25RPM低速运转,随便开车都可以织出过水准的针织布匹。但因最近几年,人工短缺,棉花收成欠佳,世界市场供不应求,大有节节上升的趋势,造成业者生产成本日益高涨,为图生存,业者便往生产较高级的织品发展,以提升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无疑地,业者便生产细纤维所织成的布匹,一则手感好,易于吸汗,二则织品酷似棉织品,广受市场欢迎,于是将多股细纱支由一股36股提升至96股甚至于提高至目前的144股细纱线组成的细纤维纱线,同时将机台的运转速度由20-25RPM提高至30-40RPM,几乎提高50%,亦即使原先每一送纱轮的600-700RPM的转速提高至900-1200RPM,当然纱线的送纱速度也相对提高,则人纤在送纱过程中与所导引的零组件之间磨擦关系也同时相对大幅增加。再者,针织品的布面质是由每一个圈(loop)均匀组成,而每一纱圈品质的好坏又与送纱张力、送纱速度是否均匀息息相关。最近,由于上述发展趋势使然,各家竞争相当剧烈。业者为提高产量拼命开快车,使出浑身解数,期使降低成本,无奈车速一开快,常使针织布面出现“直条”或“横条”现象,对于针织布面品质的均匀性影响很大,使业者损失惨重但却苦无良策。

创作人乃积制售针织机送纱轮二十多年的经验,多方探索研究,终于在多次试验中发现针织布面出现“直条”等弊病完全来自于业者大量采用差异化人纤纱线后,又将纱线组织支数提高,机台运转速度也提高,使纱线与送纱轮外周表面的铁棒间的摩擦作用增大,因而造成大量的静电积存在纱线上,致各细纤维间相互作用,影响送纱张力的稳定性,使细纤维的织目细度不均匀,并且细纤维在高速送纱下极易产生静电,而将送纱轮外周所吸附的纱絮一起被织入布匹上,使针织布的布面品质低下。

当然,欲消除静电的手段很多,例如使用与纱线摩擦接触面达到最少的栅栏式送纱轮,其本体虽为塑胶,但其送纱外周表面却为多数小铁棒所围成的栅栏是导电性,与人纤在高度摩擦时易于产生静电,仍然无法解决上述困难;如将金属栅栏改用耐摩擦的绝缘磁棒,不但重量太量,且表面摩擦系数较大,长时间使用后易于造成摩擦热,并伤及纱线的表面组织,也非适宜的解决手段;又如将送纱表面整体完全改用实体塑胶材料射出成型,但摩擦系数增高,易于产生高热使送纱轮变形,实非良策。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最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无静电的高硬度、高阻抗、耐热性且低摩擦系数的轻量型金属实体的送纱轮表面的新构造,以将上述纱线在送纱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一扫而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静电的送纱轮外周表面的新构造,使纱线在送纱过程中绕设在本实用新型的高阻抗、低摩擦系数的送纱轮的储纱部表面时所可能产生的静电的可能性减至最低限度,使经过本实用新型的送纱轮后的纱线可在几无静电环境下被针织成良好的布匹。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包括一送纱本体;一以可旋转地装设在该本体上的送纱轮金属驱动主轴:该主轴上方设有皮带驱动轮和离合器;其主要改良的部份是在于,该金属驱动主轴的下方锁固一轻量型金属成型的送纱轮,该送纱轮是由轻量型金属一体成型,其外周为实体的金属圆周面,其上覆盖一层具高硬度、高阻抗的氧化金属层,例如氧化铝层,再于该氧化铝层表面的针孔覆盖一层极低摩擦系数的铁氟龙层,因而可使人纤纱线完全密接绕设在其上,使纱线在极低摩擦系数数下又具高阻抗表面的高速运转下仍不产生表电,不发生热量,并维护纱线表面组织的完整性,以提高针织布的品质。

更具体地讲,实用新型为一种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包括:一送纱装置本体;一以可旋转地装设在该本体上的送纱轮金属驱动主轴;该主轴上方设有皮带驱动轮和离合器;该金属驱动主轴的下方锁固一送纱轮;其特征在于:

该送纱轮是由轻量型金属一体成型,其圆周表面以金属为基材,覆盖以一不导电的高阻抗氧化金属层,该氧化金属层的厚度为20至80μm,其电阻系数于20℃为2至5×1015Ωcm2/cm,该氧化金属层表面所形成的针孔再涂覆以一铁氟龙层予以填补。

如上所述的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送轮是由铝合金制成,其外周表面为一实体的的构造,包括一弧形入纱导纱部、一往中心略为缩小直径(约0.5mm)的中间锥体储纱部和弧形出纱导纱部三者连成一体成型。

如上所述的改良的送纱轮表面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送纱轮的外周表面是做成非实体的表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仁惠,未经陈仁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42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