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坐位体前屈测量计无效
申请号: | 97204993.2 | 申请日: | 199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0197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30 |
发明(设计)人: | 郭万锁;陈骐;何伟;高建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体委科研所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5/107 | 分类号: | A61B5/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6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坐位 体前屈 测量计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对人体素质测量其身体向前弯屈程度的计量器具。
以前只有立位体前屈测量计,过去在对人体素质测量方面有很多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自1996年国家体委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按照这一规定我们研制出了坐位体前屈测量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能以坐位方式测量人体向前弯屈程度的计量器具。测量值以毫米为单位,取坐姿,以脚底平面为零位,向人体内侧有0-200mm的负值标尺,向人体外侧有0-400mm的正值标尺,标尺装置可通过调整装置在0-40mm的范围内,根据人体的高度调整其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坐位体前屈测量计是由标尺装置、支架装置和调整装置三部分所组成的,支架装置的后支板[5]为水平基准面,其前支板[3]与其成直角,是竖直方向的基准面,调整装置就安装在前支板[3]上,标尺装置安装在调整装置的定位块[7]上,通过调整轮[10]可升高或降低。被测者取坐位姿势,两腿伸直并齐,脚后跟并拢,脚尖以30°分开,脚底平面与支架装置的前平面相接触,标尺装置与双腿成直线并对准中心,然后身体向前弯曲用双手推动标尺装置的滑尺[4],在达到极限位置时,滑尺[4]停在位置的标尺刻度值就是被测者的体前屈的额定值,每次测量时滑尺[4]必须放在标尺负值的顶端。
本实用新型其结构简单合理,美观大方,使用方便,坚固耐用。体前屈这一人体素质的额定数值是运动员选材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学校体育课进行锻炼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医疗保健方面也是对人体机能进行检测的重要项目之一,所以坐位体前屈测量计广泛用于体育,文教及医疗保健和康复等系统。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说明。
附图1:外观俯视图
附图2:正剖视图
附图3:侧剖视图
参照附图1、2,坐位体前屈测量计是由标尺装置、支架装置和调整装置所组成的,支架装置的后支板[5]为水平基准面,其前支板[3]与其成直角,是竖直方向的基准面,调整装置就安装在前支板[3]上,标尺装置安装在调整装置的定位块[7]上,通过调整轮[10]可升高或降低。
参照附图1、2,标尺装置是由标尺[1]、标尺杆[2]、滑尺[4]、标尺支架[6]、弹簧片[14]所组成,标尺[1]镶在标尺杆[2]的凹槽内,标尺[1]的刻度值总长为600mm,0位在中间,从0位向右为0-200mm为负值,从0位向左为0-400mm为正值,标尺支架[6]与标尺杆[2]是用铆钉固定在一起的,滑尺[4]套在标尺杆[2]上,可自由滑动,通过弹簧片[14]既可保证滑尺[4]在移动时平稳,又可使滑尺[4]在任何位置上停稳,在不受外力时静止不动。
参照附图1、2,支架装置是由前支板[3]、后支板[5]、导槽[8]及铆钉[9]和沉头螺钉[12]所组成,前支板[3]和导槽[8]是由铆钉[9]铆接在一起的,前支板[3]和后支板[5]是由沉头螺钉[12]连接在一起的,互为直角。
参照附图2、3,调整装置是由定位块[7]、调整轮[10]、螺杆[11]、托架套[15]、托架板[16]及沉头螺钉[12]和圆柱头螺钉[13]所组成,定位块[7]安装在支架装置的导槽[8]内,滑动配合,定位块[4]的上部分通过圆柱头螺钉[12]与标尺装置的标尺支架[6]连接在一起,其下部通过圆柱头螺钉[12]与螺杆[11]连接,托架套[15]和托架板[16]用铆钉铆在一起成为固定调整轮[10]的托架,调整轮[10]的中孔为螺丝孔,正好与螺杆[11]配合,当调整轮[10]转动时,螺杆[11]便升高或降低,便带动定位块[7]和标尺装置也升高或降低,起到调整标尺装置高度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标尺的刻线按国家标准,底色为浅色,刻线为黑色,每10公分处负值部分用蓝色字标出,正值部分用红色标出。整体色彩可多种搭配,可使用户有选择的余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体委科研所科技开发服务中心,未经国家体委科研所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49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