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联合收割机无效
申请号: | 97207601.8 | 申请日: | 199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27624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3-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加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加松 |
主分类号: | A01D41/04 | 分类号: | A01D41/04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江晓萍 |
地址: | 621004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联合收割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收割机,特别涉及的是一种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联合收割机。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未实现工作仓短暂全封闭,都是先割后打,消耗的力大,功率太低根本不能使用;先割后打把草全部捣烂,不利于农牧业发展和造纸工业作原料;先割后打输送力大,筛选、风选、储粮箱都很庞大,人工装袋很麻烦,农闲时需数机停放,使用率不高,无越障能力,一尺高以上的田地埂和一尺宽以上的沟均不能通过;重量大,水稻田易下陷;成本高。
鉴于以上原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成本低、重量轻、省力、节能、使用率高、能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越障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中有机架、传动机构、与传动机构连接的依次装于机架上的进穗空心架、含进穗口和出粒口的脱粒工作仓、割刀,进穗空心架上有与脱粒工作仓上的进穗口配合的可实现短暂全封闭的挡板,脱粒工作仓的出口处有输送管,接粮斗装于机架上(参见图1、图2),可实现每一个进穗行程工作仓短暂全封闭,从而实现先打后割,大大减轻工作仓压力,省力、节能。
上述的进穗空心架中有转轴、装于转轴上的数块刮板,每块刮板上均铰接有挡板(参见图1、图2)。
上述的进穗空心架中有回位件,回位件一端装在刮板上而另一端绕过转轴连接在与该刮板铰接的挡板上(参见图2)。
上述的回位件为回位弹簧(参见图2),回位件也可采用胶皮带。
上述的脱粒工作仓中有与传动机构连接的螺旋推进器(参见图1),将脱粒迅速输送到出粒口。
上述的脱粒工作仓出粒口处有高压输送风机(参见图1),可将脱粒迅速经输送管输送到接粮斗中。
上述的机架上有调节脱粒工作仓、割刀高度的升降调节机构(参见图1、图3)。
上述的升降调节机构中有分别装在脱粒工作仓和机架上的燕尾槽(27、28、29、30),燕尾连杆(31、32)的两端分别装在燕尾槽(27、29、28、30)中且8、下滑动,燕尾连杆(31、32)的位于燕尾槽(27、28)的一端上有连接杆(33)、连接杆(33)上有螺母(34)、与螺母(34)配合的升降丝杆(35),燕尾槽(29、30)所在的台面上有连接杆(36),连接杆(36)上有螺母(37)、与螺母(37)配合的升降丝杆(38)、割刀装在燕尾连杆(31、32)上(参见图1、图3)。
上述的机架尾部有与之活动连接的越障平台(参见图1),平台可站人,遇到障碍时,可将其卸下。
工作时,将本实用新型与拖拉机配套,使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机构与拖拉机上的动力机构连接。拖拉机向前行进时,进穗空心架中的刮板将麦(或稻或高粱等)穗送进脱粒工作仓中且其上的挡板挡住脱粒工作仓上的进穗口,脱粒工作仓将麦穗颗粒脱下,经螺旋输送器和高压输送风机的作用经输送管进入接粮斗中;与此同时,回位件——回位弹簧使挡板复位,实现了每一个进穗行程工作仓短暂全封闭,下一个刮板又使麦穗进入脱离工作仓中……。拖拉机向前行驶,已脱穗的麦杆被割刀割下。
与已有的联合收割机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实现了先打后割,节能、省力,能提高功效近一倍;
2,成本低,重量轻,水稻田不易下陷,同功率的收割机,原机型为800kg左右,本实用新型机型只有原机型重量的1/2左右,为400Kg左右。
3,采用高压输送风机输送,省去了原机型庞大的筛选部份、风选部份;采用接粮斗一次性风选后直接进口袋,省去了原机型庞大的储粮箱,实现了收、打、割、风选装袋的全自动收割作业;
4,采用活动连接可装卸的平台,在通过高的田块埂(如1.6m高)或宽沟(如2.3m宽)时可卸下或代替桥梁越障,适应不同的复杂的地理环境;
5,采用先打后割,使割下的麦(或稻或高梁等)杆摆放整齐,更利于农牧业和造纸工业作原料;
6,利用率高,可与拖拉机配套使用,也可与其它机型配套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进穗空心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连杆、螺母、升降丝杆位置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加松,未经郭加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7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