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轮距可变的微型耕作机无效
申请号: | 97210399.6 | 申请日: | 1997-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301032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23 |
发明(设计)人: | 王登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登武 |
主分类号: | A01B3/58 | 分类号: | A01B3/58;B62D61/00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那顺贵 |
地址: | 6217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距 可变 微型 耕作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轮距可变的微型耕作机。
在现有两轮耕作机中,耕作机的轮距均是固定不变的,在山区或田间小道上,现有两轮耕作机就无法自行行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设计出了独轮微耕机,但由于独轮微耕机的稳定性极差,无论在路面上行驶还是在耕作过程中,均容易倾覆,其工作效率也很低,因此独轮微耕机很难适应工作的环境而推广不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能在山区小道上行驶的轮距可变的微型耕作机。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轮距可变的微型耕作机,涉及机体,传动轴和由传动轴带动的行走轮,行走轮包括通过键槽机构固定于传动轴上的轮毂,轮辐和轮辋,轮辐内沿固定于轮毂外壁上,轮辐外沿固定于轮辋上,其特征在于固定于轮毂外壁上的轮辐的内沿所在平面与轮辋中心平面平行但偏移h。
进一步的方案是轮辐是至少三根均布于圆周的折弯的辐条,轮毂、辐条和轮辋所形成的空间是“碗”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由于固定于轮毂外壁上的轮辐的内沿所形成的平面与轮辋中心平面平行但偏移h,因此当轮毂按正反两种形式与传动轴配合时,两行走轮之间的间距也有一大一小两种形式,大间距适合耕作时状态,小间距适合在狭窄的小道上行驶。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可耕作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可在小道上行驶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轮的侧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轮距可变的微型耕作机,涉及机体1,传动轴2和由传动轴2带动的行走轮3,行走轮3包括通过键槽机构7配套于传动轴2上的轮毂4,6根折弯的辐条5和轮辋6,辐条5的一端固定于轮毂4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于轮辋上,且固定于轮毂4外壁上的辐条5的内沿所在平面与轮辋6中心平面平行但偏移h,辐条5、轮毂4和轮辋6所形成的空间是“碗”形形状。
当行走轮3按图1所示安装时,这种微耕机可在大路上行驶,并可直接进入耕作状态。当微耕机需在小道上行驶时,卸下定位板8后将行走轮3从传动轴2上取出,然后再反向装在传动轴2上,最后又将定位板8重新固定于传动轴2端头即可,此时微耕机的俯视图如图2。
在实际耕作状态中,行走轮3还包括固定于轮辋6上的爪形耕作轮,在路上行驶时,爪形耕作轮外还装有弹性轮胎。
经样机试验,一种由4马力卧式柴油机作动力的具有扶手架、犁铧自动换向机构、犁铧深浅调节器和可调轮距等机构的单铧犁微型耕作机,行走轮正向装配时,两轮间距为80cm,耕深十分平稳;行走轮反向装配时,两轮内沿间距缩小成18cm,可在一般田埂等小道上行驶。其余主要技术指标如下:空载爬坡能力45°;工作效率每小时0.5-0.7亩;单犁耕作宽度16-20cm;耕作大于16cm,油耗小于0.7Kg/h;转变性能为以其中一轮为圆心可原地360 °转换;整机重量小于180Kg。该样机由于重量轻,在平路上行驶时,只要装上弹性外轮胎,人力即可推动该机行驶,不需消耗动力;又由于该机自重不足200Kg,因此辐条5做成可变换轮距的“碗”状既不会影响该机的行驶要求,也不会影响该机的耕作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登武,未经王登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03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