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锅炉除尘拱隙无效
申请号: | 97210584.0 | 申请日: | 199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291585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16 |
发明(设计)人: | 周新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新国 |
主分类号: | F23M5/06 | 分类号: | F23M5/06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泉生 |
地址: | 8300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除尘 | ||
本实用新型属一种适用于多种型号规格锅炉的具有炉内除尘功能的炉拱,特别涉及后拱和新增设的中拱及其相互间的槽隙位置关系。
通用锅炉大多存在着积灰严重,燃烧不畅的缺陷。比如,SZL型的4--8吨锅炉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链条炉排锅炉。该锅炉后拱突出部不宜筑的太长,炉膛内燃烧空间较大,对煤种的适应性差,后拱突出部上部积灰严重,不宜清除,埋没了许多有效辐射受热面,降低了锅炉热效率,烟气中灰份大,不仅减少锅炉寿命,而且于环保不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出一种锅炉除尘拱隙。该拱型结构简单,易于施工,适用性强,促进燃烧状况的改善,具有的明显的炉内自动除尘效果。
其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拆除后拱突出部,在此位置上另设一中拱,该中拱与后拱端面有一槽缝隙,经一段开炉使用后,必然在中拱上形成断面为三角形的积灰堆。将积灰堆的迎火面用耐火混凝土顺势抹光,积灰堆的背火面与后拱斜面形成断面为漏斗状的空间,该空间与槽缝隙相通。锅炉烟气流经过漏斗状的空间产生减速作用,促使烟气中的灰尘分离、沉降,进而从中、后拱之间特设的槽缝隙中下落到链条炉排上,从而实现炉内清灰的相应功能。中拱上的积灰堆可以改善炉膛燃烧空间形状,易于形成燃烧中枢,改善燃烧状况。该锅炉拱形结构简单,不用钢材,只需耐火砖、土、筑制即可。调整中拱长度和槽缝隙数,可以适应各种煤种和炉型的需求。
附图1是SZL 6t/h型锅炉膛改造前的纵剖示意图:
(1)前拱(2)后拱突出部(3)积灰堆(4)后拱
附图2是SZL 6t/h型锅炉炉膛改造后的纵剖示意图:
(1)前拱(4)后拱(5)中拱(6)迎火面
(7)积灰堆(8)背火面(9)槽缝隙(10)拱脚基础
(11)拱脚(12)增设槽缝隙(13)漏灰
(14)弧型斜面(15)过渡园弧
应用实施例的具体方案,如下:
(1)前拱,去掉后拱(4)的突出部(2),将后拱(4)的端面修改筑成与垂直方向成β角的斜面,10°<β<25°,在水平方向上将后拱(4)的端面筑成弧型,形成弧型斜面(14)后拱(4)出口端下部有过渡园弧(15),用耐火混凝土将联箱保护层筑制成拱脚(11)的基础(10),砌上拱脚(11)和中拱(5),中拱(5)与后拱(4)之间留有一条范围在10至80毫米的平行的槽缝隙(9);中拱的长度范围在300至1500毫米之间,中拱的水平倾斜角α在3°至12°之问,当中拱长度大于1000毫米时,可在中拱上加设一条漏灰槽缝隙(12),与原槽缝隙(9)的间距在200至500毫米范围内,其槽缝隙的宽度仍在10至80毫米之间,所指槽缝隙(9)和(12)与炉排宽度同长,开炉使用一段时间后,中拱(5)上将形成一个断面为三角型的积灰堆(7),将积灰堆的迎火面(6)用耐火混凝土顺势抹光,而积灰堆的背火面(8)与后拱斜面和弧型斜面(14)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空间,烟气中的灰尘在该空间减速、沉降、从槽缝隙(9)和(12)中下落到链条炉排上被清理出去。必要时可以从看火门用火钩定期清理,以保证漏灰口的有效使用。这样周而复始,就将中拱上的积灰限定在一个很小的波动范围内,从而提高了锅炉热效率,降低了烟尘排放浓度。
对SZL 6t/h型同一台锅炉改造前、后的环保监测部门的测试结果显示:
除尘器前的烟尘排放浓度由改造前的6804.7mg/nm3下降到改造后的1297.1mg/nm3。
除尘器后的烟尘排放浓度由改造前的327.7mg/nm3下降到改造后的141.2mg/n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新国,未经周新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0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门把锁
- 下一篇:能使树脂复苏再生的中间排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