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高速功率脉冲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97214012.3 | 申请日: | 1997-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22873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8-05 |
发明(设计)人: | 高辉;盛六四;张允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4/00 | 分类号: | H03K4/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乌兰 |
地址: | 230026***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高速 功率 脉冲 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脉冲发生器。
采用小功率高频三极管制作的方波脉冲发生器,脉冲上升及下降沿最小为100ps,重复频率最大可达260MHZ,输出辐度通常小于250V。输出幅度高于250V的方波脉冲发生器,利用高频三极管和电容的多级串联,使其雪崩穿放电获得纳秒级的上升沿,但抗负载能力弱,重复频率低,不可工作在低压状态,如小于250V。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负载能力强,重复频率高,输出幅度0~±2000V连续可调的高压高速功率脉冲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式实现。
本实用新型由外触发脉冲电路、光电耦合器、驱动脉冲电路、高压脉冲输出电路和壳体构成。光电耦合器的一端与外触发脉冲电路相连接,另一端接驱动脉冲电路,高压脉冲输出电路与驱动脉冲电路相连接。高压脉冲输出电路采用具有高漏源击穿电压的VMOS功率场效应管作为高压脉冲的开关器件。如BUZ50A、MTP3N100等场效应管。也可以将串联的VMOS功率场效应管作为高压脉冲的开关器件。驱动脉冲电路内设置有开启驱动和关断驱动电路。当一个外触发脉冲经光电耦合器隔离后,开启驱动电路和关断驱动电路获得一对完全倒相的VMOS管栅极触发脉冲,使得与开启驱动电路相连接的VMOS管和与关断驱动电路相连接的VMOS管不同时导通。这样,当触发脉冲到达高压脉冲输出电路后,与开启驱动电路相连接的VMOS管导通,与关断驱动电路相连接的VMOS管关断,在负载上产生一个正向脉冲。如果没有放电措施,将维持高电位。同理,由关断驱动电路获得的VMOS管栅极触发脉冲,可在负载上产生一个负向脉冲,其后沿也将维持负电位。这两个正、负脉冲在负载上的叠加,就可产生顶部较平的脉冲。
与现有的方波发生器相比,本实用新型重复频率高,重复频率最大可达10KHZ;抗负载能力强,最大平均功率输出为5W、峰值功率输出为16KW;输出脉冲幅度0~土2000V连续可调;脉冲上升及下降沿为数十纳秒级。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直管、串级和反射等飞行时间质谱计系统,以及其它需要高压脉冲的场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1,本实用新型框图。其中,1-外触发脉冲电路,2-光电耦合器,3-开启驱动电路,4-关断驱动电路,5-输出,6-高压直流电源,7-驱动脉冲电路,8-高压脉冲输出电路。
附图2,本实用新型电路图。
参见附图,高压脉冲输出电路8的开关器件采用BUZ50A场效应管。为了得到最大2000V的输出脉冲,将两只BUZ50A场效应管串联,栅极分别驱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脉冲电路7设置了两对开启驱动和关断驱动电路,同时还设置了四个光电耦合器2,使四个驱动电路相互隔离以及和外电路隔断。本实用新型采用6N137光电耦合器,有效隔离电压达2500V。四个光电耦合器2由同一外触发脉冲电路1驱动。开启驱动电路3中的T1、T2、T3及T4、T5、T6组成的输出缓冲级可有效的驱动高压脉冲输出电路8的BUZ50A场效应管Q1、Q2。Q1、Q2处串接的R4、R10可以防止高频工作时可能产生的寄生振荡。关断驱动电路的工作方式同开启驱动电路,但VMOS管珊极触发是倒相的。高压脉冲输出电路8中C1、C2的设置可以提高本实用新型脉冲高压的维持能力,防止脉冲高压衰减。输出电阻R25用于限流及阻抗匹配。本实用新型的最大输出脉冲幅度可由串联VMOS管的多少而定,如仅有一对,输出幅度最大为1000V,驱动、隔离电路较简单;如有3对,输出幅度最大可为3000V,这时驱动脉冲电路、隔离电路复杂程度要相应增加。
本实用新型能够输出与触发脉冲同宽的正、负高压脉冲,脉冲幅度调整由外接直流高压电源6(0~±2000V)控制。为得到正向脉冲需将HV-接地,HV+接正电源。而要得到负向脉冲则需将HV+接地,HV-接负电源。高压脉冲也可浮在-电压之上输出,如将HV+或HV-的接地改为接另一直流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4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