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录影带壳体无效
申请号: | 97218236.5 | 申请日: | 199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30814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2-17 |
发明(设计)人: | 胡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文龙 |
主分类号: | G11B23/087 | 分类号: | G11B23/087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培硕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录影带 壳体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录影带壳体。
录影带的使用对于大众而言是具有息息相关与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一般录影带当使用于家庭中时,可供人们观赏及娱乐。
以一般传统式的录影带壳体而论(即如图4、5中所示),该录影带壳体主要是以上壳40、下壳50及两个转盘60所组成,两个转盘60是以横置排列的方式设置于上壳40与下壳50之间,另于转盘60下方周缘上形成有数个卡齿61,另于下壳50的内部后方以间隔距离朝上凸伸出两隔片51,于各隔片51上分别形成有一凹槽52,介于两隔片51之间的下壳50上形成有一贯孔53,介于一组相对的隔片51之间设有一侧视呈L形的枢块54,该枢块54底部具有一片体55,该片体55可供被录影机内部的顶针朝上顶而使枢块54枢转,于枢块54后端纵向地设有推杆56。
另位于下壳50上的隔片51的两侧处分别以间隔距离形成有数支凸柱57,于凸柱57上可设置扭簧58,于凸柱57上套设有一俯视呈L形的转块59,于转块59上相对于卡齿61处形成有尖齿591,以尖齿591可供与转盘60下方的卡齿61相互卡掣定位,上述结构组合后而使用时,当将录影带置入录影机的内部后,位于录影机内部的顶杆(图中未示)即会将片体55的前方上顶而使枢块54产生枢转(如图6中所示),转盘60亦会通过其他机构将转盘60同时上推,即可由推杆56推动一组转块59朝外侧枢转,亦即可使转块59内侧的尖齿591与转盘60的卡齿61之间脱离卡掣,此时即可供转盘60转动同时带动录影带转动,但是,上述的构造,因空间的结构型态较为复杂,故具有成本较高的缺点。
因此,上述传统式录影带壳体的实用性并不足够,而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极简单并可降低成本的录影带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录影带壳体,包括有上壳、下壳及二个转盘,二个转盘可被组装于上壳与下壳之间,其特征在于:
于下壳的贯孔外周缘以间隔距离朝上形成有五个挡片,于下壳的四个边角及内部处各朝上形成有数个柱孔,
于转盘下方处另朝下凸伸亦形成有挡片,该挡片是可与下壳的挡片间形成相互止挡,
于上壳内面相对于下壳的柱孔上分别朝下形成有嵌合柱,而以嵌合柱与柱孔间相互嵌合组装为一体。
所述的录影带壳体,其特征在于:于下壳两侧位置分别以间隔距离形成有数定位凸柱。
所述的录影带壳体,其特征在于:柱孔上方的直径比下方的直径小。
所述的录影带壳体,其特征在于:于嵌合柱下方形成有端头部。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于下壳上并位于转盘的底部位置朝上以间隔距离设有数挡片,于转盘底部朝下凸伸亦形成一挡片,当录影带的转盘未转动时,可利用上、下一组挡片当作相互止挡之用,于上壳内面朝下凸伸形成数个嵌合柱,而以嵌合柱与下壳内面的柱孔相互嵌合组装,具有结构简单及可降低成本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合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合剖视及其动作图。
图4是传统录影带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传统录影带壳体的局部俯视平面图。
图6是传统录影带壳体的局部俯视平面及其动作图。
本实用新型的录影带壳体如图1、2所示,由此两图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其主要是由一上壳10、下壳20及两个转盘30组成。
其中,两个转盘30是可被组装于上壳10与下壳20之间,于下壳20的两侧处分别形成有贯孔201,另于下壳20两侧位置分别以间隔距离形成有数个定位凸柱21,位于各定位凸柱21的内侧处以间隔距离朝上形成有五个挡片22,于下壳20的四个边角及内部处各朝上形成有数个柱孔23,各柱孔23的上方直径比下方的直径小。
于下壳20的上方分别设有一转盘30,于转盘30的外侧是可供缠绕录影带,于转盘30的下方处另朝下凸伸形成有挡片31,该挡片31于常态时是位于下方位置而可与下壳20上的挡片22之间形成相互止挡的作用,以防止转盘30发生转动。
于下壳20上方设有一上壳10,于上壳10内面相对于下壳20的柱孔23上分别朝下形成有嵌合柱11,于嵌合柱11的下方则形成有端头部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文龙,未经胡文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82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转式粉体物料流量计
- 下一篇:电子车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