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18584.4 | 申请日: | 199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337317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08 |
发明(设计)人: | 谢炳记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炳记 |
主分类号: | E21D5/00 | 分类号: | E2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61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井 差动 联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用特殊联接装置。为开发矿山资源,需要通过立井井筒使地表与地下连通;为将井下资源提至地表,提升容器需要沿井筒罐道往返升降。以煤矿立井井筒为例,为提升人员、机具、材料、设备、矸石等服务的副井,以罐笼等为提升容器,在地表提升绞车的牵引下,沿着起固定、导向作用的罐道往复升降;为主要提升煤炭服务的主井,以箕斗为提升容器,在地面绞车的牵引下,沿罐道往复升降。但由于从过去到今天有不少立井冻结井壁和钻井井壁发生破裂事故,而给井筒装备带来相应破坏,也给正常提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危险。纠其井壁破裂主要原因:一是表土含水层因疏水而产生固结沉降;二是土体约束井壁热涨冷缩;三是冻结壁在解冻后融沉;四是地表水向地下渗透。以上各种原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覆盖土体下沉,土体在下沉过程中,对井壁外表产生向下的作用力——竖直附加力,该力达到一定值时,造成井壁在基岩与冲击层交界面部位破裂、下沉。据有关资料分析,该竖直附加力受客观因素制约在所难免,只是各自地质、地矿、地貌和环境气候不同以及井壁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的不同,附加力大小也有所不同。
由于井壁的破坏、下沉,带动生根于井壁上的罐道梁一同下沉,罐道梁又压迫罐道,使之处在基岩与冲击层交界面部位的罐道、罐道梁、罐道梁与井壁生根点首先受到影响,进而逐步向上和向下双向影响,直至明显出现扭曲、变形、生根点拔出等破坏情况,使提升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此时,人们往往是在井壁上作文章,其次是在井筒装备上采取被动抢修和“削足适履”——《步割短罐道的办法来适应井壁破坏和下沉,而忽略了如何使罐道、罐道梁等动态的自由的适应井壁的变化,从而保护安全提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在立井井壁易产生破坏、下沉部位的罐道和罐道梁上采用便于测量观察的随井壁自由移动的保证安全提升运行的特殊“差动联接”装置。
该罐道差动联接装置分别由罐道公端头、罐道母端头、导向固定块、罐道联接板、特制钢罐道及罐道梁等组成。该装置可直接适用于冷弯钢罐道、组合钢罐道,钢轨罐道、木罐道也可参此方法,特殊设计实施。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特点在于:
1.差动联接接头采用花键式联接,强度高,稳定性好。
2.接头各间隙配合精细,水平偏移量小,除垂直方向可自由移动外,水平各方向不能晃动。
3.罐道伸缩量可根据矿井状况确定,制作安装前可调。
4.除公母端头、导向固定块等需另加工制作外,其它如罐道、罐道梁等均采用原有设施,拆、装量小,现场安装容易。
5.花键式公母端头配合后形成差动联接接头,接头周侧表面可连续,无通长横断面接缝,利于提升容器的固定罐耳滚动罐耳运行。
6.通过差动联接接头部位可直观测量检查。通过该部位伸缩量的变化,即可反映出井壁的变化,有利于对井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总装图(单侧罐道)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的差动联接接头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的罐道与罐道梁间滑
移联接装配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图2、图3可以看出该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的基本结构和装配运作形式。
上部罐道(原设计安装罐道)1的下端、特制罐道2的上端均由联接孔位10通过螺栓与罐道固定联接板7同罐道梁4联固为一体(特制罐道2的上端与罐道固定联接板7之间另需焊接联接),由此形成“固定联接”方式。
下部特制罐道3上端的罐道母端头6与罐道固定联接板7之间采用焊接联接后,罐道固定联接板7再通过联接螺栓孔位10由螺栓与罐道梁4上的联接角钢11联固为一体,而后,特制罐道2下端的罐道公端头5插入到罐道母端头6内,由此形成“差动联接”方式。
特制罐道2的中间部分均由与罐道梁4焊联为一体的导向固定块9限位卡持住与特制罐道2焊联为一体的罐道滑移联接板8,由此形成“滑移联接”方式。
以上罐道与罐道之间、罐道与罐道梁之间通过罐道公母端头、导向固定块、罐道固定联接板等形成以上三种联接方式,而此三种联接方式共同组成了一组立井罐道差动联接装置。
另外,图1中的h为罐道梁垂直间距。图2中的L为公母端头搭接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炳记,未经谢炳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8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