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自动分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20710.4 | 申请日: | 1997-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0812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淼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5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自动 装置 | ||
在公路运输中,经常要对各种车辆实行收费,不同的车型其收费标准是不同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一种识别车型的装置,它能自动测量出各种车辆的车高、轴距及车轴数,并由此识别出具体的车型,为车辆收费提供准确的收费依据。
在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利用红外线发射、接收测量阵列来识别车型的装置,所述测量阵列分成垂直阵列和水平阵列两个部分,所述发射阵列和接收阵列分别位于路面的两边,当车辆通过时,车辆的被测部份将挡住红外线,由此测出相关数据,现有的这种车型识别装置其水平测量阵列由50-60个红外线发射、接收器等间距地排列而成,其间距约10cm总长约500-600cm,当前后轮分别挡住水平阵列中的某两束红外线时,将测得轴距,当车身(包括车头或车厢)挡住垂直阵列中比车身矮的那几束红外线时,将测得车高(包括车头高或车厢高),最后通过所测的轴距和车高确定出具体车型。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是:
一、沿水平方向的须一字排开安排50-60个红外线发射、接收器,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二、当汽车带着拖车进入测量区时,(带拖车时,应算作两辆车)或两辆挨得很近的汽车同时进入测量区时,现有装置不能加以分辨,而是把它们当作一辆汽车对待之,从而给收费带来损失。
三、测量车高都是以车头部位为基准,而现有装置不能将车头部位和车头后面的车厢分辨之。这就有可能误将车厢及车厢上的货物的高度作为车高来测量,从而给车型的判断带来失误。
四、现有装置识别的车型种类比较少,只有20-1000种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一种既能节省大量红外线发射、接收器,又能具有较高识别力的车辆自动分型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的方式来实现的:所述车辆自动分型装置,由红外线发射、接收测量阵列组成,所述测量阵列分为水平阵列和垂直阵列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阵列由10个以下的红外线发射、接收器组成,其排列方式是不等间距的。水平阵列是用来测量车辆前后轮轴距和车轴个数的。所述垂直阵列分为上下两组,每组均由6-12个红外线发射、接收器组成,上组的排列方式是不等间距且较为松散,下组的排列方式是等间距且较为密集。上组是用来测量车高,下组是用来识别两车之间的间隙;所述水平阵列中有一个专门用于启动测高阵列的红外线发射、接收器,就是说,只有当汽车前轮挡住它时,测高阵列才开始工作,这一红外线发射、接收器与垂直测量阵列相距为100-150cm。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
一、本装置能同时测量出车高、轴距和车轴个数三个数据,通过这三个数据,可识别3000种以上的车型,其识别数量大大超过现有技术。
二、省去了大量的红外线发射、接收器,节约了经费。
三、能准确地分辨进入测量区域的车辆数。包括辨别进入测量区的车辆是否带有拖车,从而避免收费时的损失。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装置使用状态图
图2为红外线发射、接收器测量阵列排列图
图3为车轮挡住红外线束示意图。
图中R1、R2……是红外线发射、接收器,1是车轮,2是挡泥板。
在图1中,当汽车沿图中所示车行道进入测量区时,被测量部位将挡住红外线束,这时红外接收器末能接收到红外线,由此测出相关数据。
图2所示的是本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水平阵列是由7个红外线发射、接收器R1-R7组成。所述R1-R7离地面的距离为5-10cm。其中:R1与R2、R4与R5、R6与R7之间的距离为2-20cm;R1R2之中点与R4R5之中点相距为300-320cm;R1R2之中点与R6R7之中点相距为490-510cm;垂直阵列中的上下两组各由6个红外线发射、接收器R8-R13和R14-R19组成,其排列方式是上组为不等间距且较为松散,下组为等间距且较为密集,其中R13和R14与地面的距离为120-125cm,R8与地面相距约为220cm,R19与地面相距约为20cm,所述水平阵列中的红外线发射、接收器R3与垂直阵列相距为100-150cm。
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原理简述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淼,未经李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07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