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结构加固用钢绞线张拉接头盒无效
申请号: | 97220855.0 | 申请日: | 199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310812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17 |
发明(设计)人: | 姜迎秋;李佩勋;陈小兵;李宁;曾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E04C5/16 | 分类号: | E04C5/16 |
代理公司: | 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友文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加固 用钢绞线张拉 接头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张拉加固用装置。
体外预应力加固,即在被加固的结构或结构构件本体之外增设预应力钢筋或钢绞线,对其进行加固或加固改造的一种方法。为了施加预应力,人们曾探讨过多种张拉方法,有电张法、螺栓旋紧法、中间横向张拉法、千斤顶张拉法等,无论哪种方法均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电张法能耗大、施工技术要求高,目前已极少应用;螺栓旋紧法、横向张拉法均难以建立起有效的预应力;千斤顶张拉法可以有效地建立起预应力,但是,由于受相邻结构影响,常常是因为工作面狭窄无法实施张拉操作,导致无法应用该方法或应用效果不好。采用美国专利3 701 509预应力混凝土用接头及张拉千斤顶系统,可以将在加固钢筋端部张拉操作改在钢筋中间某位置进行张拉操作,由此可以解决张拉工作面狭窄的问题,但是,由于该系统采用的是专用张拉设备及锚夹具,而且,无法适用于单根加固钢筋的情况,故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建筑结构加固工程。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可适用于单根钢绞线的张拉接头装置,以便使用普通锚具及张拉设备即可方便地进行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结构加固用钢绞线张拉接头盒,它由套筒、两个端板、套筒内的两个钢绞线定位件组成,套筒与两个端板焊接。
利用该接头盒可以使用普通锚具及张拉设备对已有建筑结构或结构构件实施单根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张拉加固,简单适用,方便可靠。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构造及使用方法予以详细说明。
图1是接头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4是接头盒用于结构加固示意图
实施例1:(图1)接头盒有套筒1,其两端分别与端板2、3焊接,套筒1内有钢绞线定位件4、5。套筒1的下部有灌浆孔a,上部有排气孔(溢浆孔)b;端板2、3上各有2个钢绞线穿孔,其中一个端板的上孔与另一个端板的下孔均大致在端板的中部;定位件4、5在套筒1的外端分别有旋钮6、7,在套筒1内的部分相互斜向错开,并且内端做成一个弯钩(见图2)。
接头盒的端板2、3均是长方形,套筒1的剖面也是一个相应大小的长方形。端板和套筒也可以是圆形或其它形状。
端板、套筒及定位件都用钢材制作,应有足够的强度以满足张拉施工的需要。
实施例2:该接头盒用于结构加固的使用方法是,将拟张拉的钢绞线8、9穿过接头盒(分别从一个端板的下孔或上孔穿入,经过定位件4、5之间再分别从另一个端板的下孔或上孔穿出)后,旋动旋钮6、7,以调整钢绞线8、9在接头盒内的弯曲程度,使其两端的中心线彼此处于同一直线上(见图3)。从灌浆孔a持续将高强度灌浆料注入到套筒1内直至从排气孔b有浆料溢出为止。待灌浆料养护到足够强度后,以端板2、3作为张拉承压板,使用普通锚具及张拉设备即可进行张拉施加预应力,使被连接的钢绞线8、9内建立起相等的预应力幅值,接头盒部分即成为一个接头体系。
如果钢绞线8、9的两个张拉端的中心线同在一直线上,但与端板2、3有一夹角时,则需在锚具下增设楔形垫块10(见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未经冶金工业部建筑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08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