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离式空气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97222209.X | 申请日: | 1997-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320330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26 |
发明(设计)人: | 康斯坦丁诺斯J·约安诺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斯坦丁诺斯J·约安诺 |
主分类号: | B03C3/09 | 分类号: | B03C3/09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加拿大***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离 空气 净化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使用电离原理来吸附灰尘的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所属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包括一电荷源,其形式可以是带负电荷的电离针和一位于电离针附近的带正电荷的收尘器。
一般,收尘器是一种电的良导体,它对周围的空气展开一个很大的表面。电离针发出电子,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和其中的灰尘颗粒带上负电荷。而后,带负电荷的灰尘颗粒被吸附到带正电荷的收尘器上而收集起来。
这类空气净化器所用的电压约为10-20千伏的数量级。
已有类型的空气净化器的一个缺点在于,其收尘器是在相对较高的电压下工作,并且由于尺寸较大,具有足够的电容,以储存充足的电荷,因而会对接触它们的人产生电击。即使用高电阻将收尘器与电源隔开,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另一个缺点在于,电离针可能会伤及该装置的使用者,除非用防护栏围住电离针以防人触及它们。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没有上述缺点并不用牺牲空气净化器性能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单个或多个电离针提供单个或多个防护栏,以保护使用者,同时不会降低空气净化器的性能。
下面先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总的形式,接着再参照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详细描述其实施方式。这些实施例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施方式。而后,在各项权利要求中进一步描述并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最宽也更具体的诸形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在空气中产生离子的、呈突针状的电离源;一收尘器,其外收尘表面吸附所产生的离子;一在所述离子源与所述收尘器之间提供高电压差的电源,所述收尘表面具有足够的电势来吸附灰尘,但它包括放电限制装置,防止向接触收尘器表面并接地的使用者释放大量电荷;围绕突针而设置的、呈立柱状的保护装置。
收尘器可以由许多彼此用绝缘装置隔开的导电部分构建成一个组件,因而组件的各部分的电容,以及它们向使用者发出电击的能力得以减小。或者,收尘器可以由一种功能相同的高电阻率材料构成。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以上技术方案,使得暴露的电离极只会向触及该装置的人发出微弱的电击。而且,它还可使使用者免受电离针的锐边伤害,同时又不会损害装置的性能。
以上概括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及其一些可供选用的形式。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可以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
图1表示一种常用的带电离针和收尘器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线路图。
图3表示一种其收尘器是由许多小部分构成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
图4是图3所示装置的线路图。
图5表示一种带高电阻率收尘器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
图6是图5所示装置的线路图。
图7表示从图4所示线路到图6所示线路的发展过程。
图8是图5所示这种带导电基片类型的收尘器的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装置的线路示意图。
图10表示一种传统的电离针防护栏。
图11表示一种不影响空气净化器性能的、保护电离针的新方法。
图12表示图11所示的防护栏安装于一空气净化器上。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一种已有技术中常用的电离式空气净化器1。电离针2通过一高值电阻12与高压电源10的负极相连。装有导电材料的收尘器3通过另一高值电阻13与高压电源11的正极相连。这两个电源之间有一接地线20。总起来说,两个电源10、11在电离针2与收尘器3之间提供了一个电压差。
在这种传统的装置中,电离针2和收尘器3均是暴露在外的。由于收尘器3处的高压及其额定电容,如果人触及收尘器3的话,他或她将受到一个微弱的电击。这种电击是聚积于收尘器3上的电荷突然放到人手上而造成的。电离针2基本不会造成这样的不适伤害,因为它由电阻12隔离,并且由于它的尺寸较小,没有足够的电容来储存如何相当大的电荷量。
为了尽量减小或消除上述的电击伤害,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可行的、等效的方案。一个方案(见图3和图4)是用许多彼此被一绝缘材料20隔开的小导电部分14构成收尘器3。每个部分14只有一个很小的电容,并且均通过一高值电阻15与电源11相连。利用这种方法,触及收尘器3的人一次只能接触到收尘器3少量的几个部分14。
由于电容很小,每个部分14只能放出很小的电流。这样,可使电击伤害降至最低限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斯坦丁诺斯J·约安诺,未经康斯坦丁诺斯J·约安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220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