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节杆千斤顶无效
申请号: | 97223428.4 | 申请日: | 1997-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2301433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23 |
发明(设计)人: | 丁振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振钰 |
主分类号: | B66F3/28 | 分类号: | B66F3/28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晓 |
地址: | 310009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节杆 千斤顶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千斤顶。
在现有技术中,双节杆千斤顶在承重时,下活塞杆先上举,上活塞杆后上举,上活塞杆上升到最高位置时,液压油无法自动卸荷,而采用红色警戒线告示操作人员停止泵油,因此往往会由于操作失误而使得液压油从活塞杆之间涌出或无限止上举造成内部结构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自动卸荷的双节杆千斤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油缸、下活塞杆和处于下活塞杆之内的上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活塞杆内壁上端的一侧设有限位槽,上活塞杆的下端设有与限位槽相对应的卸荷孔,上活塞杆内设有液压油回流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回流管道由回油活塞杆和处于回油活塞杆之内的回油管组成,回油管与回油活塞杆滑动配合,回油管的下端与油缸底部固定连接。回油活塞杆也可以由滑动配合的内外两根活塞杆组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上活塞杆上升到最高位时,液压油自动经限位槽和卸荷孔,流入位于上活塞杆内的液压油回流管道而实现了自动卸荷,从而保证了双节杆千斤顶的正常安全的工作。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实施例1的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的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油缸1、下活塞杆2和上活塞杆3、液压油进油孔15设于油缸1底部;下活塞杆2处于油缸1之内,上活塞杆3处于下活塞杆2之内,它们之间滑动配合,在油缸1内壁的上端设有挡圈4,下活塞杆2的下端设有与挡圈4相对应的活塞头5,以防止下活塞杆2脱出油缸1,在下活塞杆2内壁的顶端设有挡圈6,在上活塞杆3的下端设有与挡圈6相对应的活塞头7,以防止上活塞杆3脱出下活塞杆2;下活塞杆2的内壁的一侧在挡圈6的下面设有限位槽8,上活塞杆3在活塞头7的上方设有与限位槽8相对应的卸荷孔9;在上活塞杆3内设有液压油回流管道、液压油回流管道由回油活塞杆10和回油管11组成,回油活塞杆10与上活塞杆3滑动配合,回油管11处于回油活塞杆10之内并与回油活塞杆10滑动配合,回油管11的下端与油缸1固定连接,在回油管11外壁的上端设有挡圈12,在回油活塞杆10内壁的下端设有与挡圈12相对应的挡圈13,以防回油活塞杆10脱出回油管11;在活塞头5的外壁、活塞头7的外壁和内壁、挡圈13的内壁分别设有密封圈14以防漏油。
当双节杆千斤顶承重时,上活塞杆上升至最高位,活塞头7处于限位槽8所对应的高度,液压油通过限位槽8、卸荷孔9进入液压油回流管道,实现自动卸荷。
实施例2:
参照附图2。回流活塞杆10由滑动配合的内外两根活塞杆20和16组成,活塞杆20与上活塞杆3滑动配合,活塞杆16与回油管11滑动配合,在活塞杆16内壁的下端、外壁的上端分别设有挡圈17、18,在活塞杆20内壁的下端设有挡圈19,以防活塞杆20、16脱出,挡圈17、19的内壁设有密封圈14以防漏油。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振钰,未经丁振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34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吸扫车
- 下一篇:可防止万能开锁工具开启的弹子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