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校准装置的电子秤无效
申请号: | 97229370.1 | 申请日: | 1997-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32336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绍光;潘瑞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绍光 |
主分类号: | G01G19/417 | 分类号: | G01G19/417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云,欧阳桥 |
地址: | 650032 云南省安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准 装置 电子秤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衡器,特别是带校准装置的大型电子秤。
为了保证电子秤达到预期使用的要求,需对电子秤进行校准。但目前对电子秤的校准方法是采用“直接加砝码法”,这种校准法需要将砝码一个个放置到电子秤上,要使用大量人工和装卸运输机械来装卸搬运砝码,既费时又费力。对于位于高空、运输通道受限和在对设备运行有时间要求等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电子秤,往往难以采用该法对电子秤进行校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校准装置的电子秤,它不仅能进行通常的称重,而且还能方便、快捷地对电子秤进行校准。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现有的主要由秤体和承受秤体上重量的称重传感器构成的电子秤基础上,每个称重传感器都对应设置有与二次仪表联接的高精度传感器,称重传感器与高精度传感器之间连接有连接器,二次仪表与高精度传感器联接并经测量标准的校准作为工作标准,以此工作标准的检测值作为标准量值标定电子秤,实现对电子秤的校准。
下面,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两种结构的示意图,对其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拉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拉式传感器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采用压式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式传感器的连接器的示意图。
参见附图,图中各标号依次表示:螺母1、支座2、上拉杆3、高精度传感器4、连接器5、称重传感器6、下拉杆7、秤体8、受力梁9、螺母10、秤体11、压头12、高精度传感器13、连接器14、称重传感器15、支座16、安装孔17、凹球面18、安装孔19、O型胶圈20。
当采用拉式传感器时,其具体结构为,有上拉杆3和下拉杆7相连接,下拉杆7的一端连接电子秤受力梁9,另一端则连接称重传感器6。每个承受秤体上重量的称重传感器6与对应的高精度传感器4间是靠两头带螺纹的连接器5连接,上拉杆3连接高精度传感器4和支座2。
当采用压式传感器时,其具体结构为,秤体11下连接一端带凹球面的压头12,高精度传感器13的凸球面置于压头12凹球面中,连接器14两端的安装孔17、19中分别装入高精度传感器13和称重传感器15的一端,连接器14的装入称重传感器15一端的安装孔19深为称重传感器15高度的1/4~3/4,孔壁厚为5~30mm,孔壁与称重传感器之间的间隙为0.5~2mm,且孔内壁装有O型胶圈20,孔底部带有与称重传感器15的凸球面相配的凹球面18,称重传感器15置于连接着地基的支座16上。这种结构可保证上述部件间合适的相互位置,使其中心线处于同一铅垂线上。
高精度传感器和二次仪表联接构成检测系统(因两者是按传统联接,故未画出二次仪表),经测量标准校准后作为工作标准。对电子秤进行校准时,将被称量物置于秤体上,当处于平衡时,高精度传感器与称重传感器所承受的重量相同,此被称量物的重量被工作标准检测后,作为标准量值标定电子秤,从而实现对电子秤的校准,其量值单位为质量单位kg或t。高精度传感器精度最好选取0.01%~0.05%。校准结束后,卸下高精度传感器,再连接上外形尺寸及重量与其相同的机件后,电子秤即可正常使用。
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带校准装置的电子秤既可进行通常的称重,又可对电子秤本身进行校准,其结构灵巧、可靠、容易制造,校准方法科学、合理,操作方便、快捷,可改变“直接加码法”的那种费时费力的繁重操作,并可降低使用成本,特别适合于在受时空条件限制的场合下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绍光,未经王绍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9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在线式交流电压自动补偿调节器
- 下一篇:旋转式节水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