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压管道的堵漏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31683.3 | 申请日: | 199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324370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顾望平;单清涛;冯森;杨文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1 | 分类号: | F16L55/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5011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道 堵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压管道的堵漏装置,尤其适用于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的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属管路。
在化工装置中,对于载有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常采用打卡堵漏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述,包括上钢夹3、下钢夹6、密封板4、垫板7、螺栓5。上钢夹3和下钢夹6是用钢板卷制或用无缝钢管切割成半圆形的管子,两侧端分别焊固有耳板,每个耳板开设至少一个螺孔;密封板4和垫板7用橡胶或四氟乙烯等具有一定塑性或弹性的材料制成;另备有若干螺栓。使用时,将密封板4置于管道1外壁的泄漏点2处,再用垫板7置于对面的管道1外壁,然后用上钢夹3和下钢夹6分别置于密封板4和垫板7外侧,用螺栓5穿入上钢夹3和下钢夹6耳板的螺孔中,拧紧螺栓5,将密封板4压住泄漏点2,使其不再泄漏。
上述打卡堵漏装置简单、易实施,使用时勿需采用电焊等“动火”手段,因而常应用于载有较低压力和温度的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但是,在利用螺栓扣紧密封板4的过程中,会出现泄漏介质四处飞溅的问题,尤其在较高压力和温度下,“飞溅”更是严重。对于“飞溅”出易燃易爆介质是很不安全的,因而现有技术的打卡堵漏装置不宜用于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的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因此,解决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下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装置,是当今管路堵漏技术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的一种带压管道堵漏装置,尤其适用于载有较高压力和温度的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堵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压管道堵漏装置,包括上钢夹、下钢夹、密封板、垫板和螺栓,其特征是在密封板上开设一略大于泄漏点孔径的消压小孔,另在上钢夹上开设一孔,一无缝钢管的一端插入该孔,并将该端焊固在上钢夹,无缝钢管的另一端固接一闸阀。
对于管道内载有介质的压力和温度较高时,密封板和垫板选用铅板或铜板等具有一定轫性的金属材料;介质的压力和温度较低时,密封板和垫板则选用橡胶板、四氟乙烯等具有塑性或弹性的材料。
使用时,将密封板置于管道外壁的泄漏点处,使密封板上的消压小孔对着泄漏点,再用垫板置于泄漏点对面的管道外壁,然后用上钢夹和下钢夹分别置于密封板和垫板的外侧,并使上钢夹上的无缝钢管对着密封板上的消压小孔和泄漏点,最后用螺栓穿入上、下钢夹耳板上的螺孔,打开闸阀,在拧紧螺栓的过程中,泄漏出的介质由密封板的消压小孔经无缝钢管、闸阀而排出,使上钢夹与密封板表面间、密封板与管道外表面间不致产生高压,从而达到在泄漏点周围的上述各表面间的密封,当螺栓拧到一定程度时,介质泄漏消失,此时关闭闸阀,完成堵漏。
本实用新型的带压管道堵漏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不但可用于压力和温度较高的非易燃易爆场合,且尤其适用于压力和温度较高的易燃易爆场合,经计算,亦可用于高压管道的堵漏,实用性强。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打卡堵漏装置及其使用状态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压管道堵漏装置及其使用状态图;
图3是图2的后视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陈述: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压管道堵漏装置及其使用状态图。如图所示,在上钢夹3和下钢夹6的内侧,分别设置密封板4和垫板7。密封板4开设有消压小孔9,该小孔9的孔径略大于泄漏点2的孔径。上钢夹3开设一孔,将一无缝钢管8的一端插入该孔,并将该端焊固在上钢夹3上,其焊缝为10;无缝钢管的另一端固接一闸阀11。另备有数个螺栓5组成本实用新型的带压管道堵漏装置。
本实施例的上、下钢夹用无缝钢管切割成半圆形,两侧端各焊固有耳板,每个耳板上开设2个螺孔。密封板用铅板制成。
图2中,1是出现泄漏点2的管道。图3是图2的后视图。图2和图3同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带压管道堵漏装置的使用状态。
本实施例在压力为1MPa、外径为100毫米的重油催化装置的富气吸收塔顶安全阀前管道上使用,堵漏效果很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未经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16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