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射频开关无效
申请号: | 97232861.0 | 申请日: | 199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293923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0-07 |
发明(设计)人: | 姚念民;孟宪锋;吕丕英;项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孟宪锋;姚念民 |
主分类号: | H03K17/04 | 分类号: | H03K17/04 |
代理公司: | 淄博市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频 开关 | ||
一种射频开关,属有线电视网或通讯领域用信号开关,用于有线传输射频信号的通断控制。
传统有线传输信号的通断控制是采用特殊的继电器触点的转换实现,但由于继电器本身价格高,自身耗电高,体积大,重量大,因此使用范围受到极大地限制,利用天线开关管同样存在耗电高及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耗电低,使用范围广,易于安装的射频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极高,并可连级使用的射频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的:该射频开关,是由外壳及两只晶体二极管及辅助电路相连的输入、输出及控制端构成,一只晶体二极管串联于交流信号通道,而另一只二极管连接信号通道与交流信号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采用如下方式来实现:所述的辅助电路是由电容C1-C3,晶体二极管D1-D2,电阻R1或电感L1,电阻R2-R3构成,输入端通过电容C1,晶体二极管D1,电容C2,C3到输出端组成信号通道,电阻R1或电感L1一端与电源相连,另一端接到信号通道上,电阻R2与R3,一端接控制端,另一端接到信号通道上,晶体二极管D2一端接到信号通道上,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晶体二极管采用4只D1-D4及相应的辅助电路可构成两级射频开关,可实现连级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开关填补了现有技术的空白,其主要特征是采用了两只晶体二极管D1、D2,D1被施加直流偏置而D2无直流偏置时为开通状态,D1无偏置而D2被施加直流偏置时为关断状态,为了实现上述直流偏置状态的转换,电路中增加了电容C1-C3,电阻R1-R3,其中电容C1-C3的作用是隔断直流通路,电阻R1,R2的作用是限制晶体二极管D1被施加直流偏置的偏置电流,电阻R3用于限制晶体二极管D2的偏置电流,同时电阻R1-R3还用于增加射频信号通道与电源和地之间的阻抗,减少射频信号的损耗,当对信号损耗要求较严格时,可采用图2所示将图1中的电阻R1改为电感L1,使得射频通道的射频馆号呈高阻状态,同时控制端增加电感L2,增加了控制端与电源或地相连时的交流阻抗,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射频信号的损耗,以满足不同场合下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开关具有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可广泛用于载波电话切换,有线电视信号切换,有线电视信号开关等领域。成本低,耗电低,易于安装;可靠性极高,在强信号的情况下可连级使用的优点。
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控制端施加相应的控制信号,即可保证射频信号的开通与关断,本射频开关具有双向特性,即输入端与输出端互换时效果相同。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射频开关的电路原理图:是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
图2是本实用新型射频开关的电路原理图: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射频开关的电路原理图:是本实用新型联级使用的实施例。
图1-3中C1-C4电容,D1-D4晶体二极管,R1-R2电阻,L1-L2电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射频开关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当控制端接低电平时,由电源提供的直流信号经电阻R1、晶体二极管D1、电阻R2到控制端,此时D1正向偏置导通,D2受反向偏置截止,射频信号由输入端输入经电容C1、晶体二极管D1、电容C2、C3输出,射频开关呈开通状态。当控制端接高电平时,晶二极管D1反向偏置截止,D2正向导通,此时由输入端进入的射频信号被晶二极管D1阻断,有少量信号通过时被晶体二极管D2接地,射频开关呈关断状态。当晶体二极管D1截止时,即便有信号通过,因晶体二极管D2导通,对地短路,从而保证了射频信号可靠的截止。图2的工作原理与图1相同。图3是两级射频开关联级使用的实施例,主要用于信号强,需要关断衰减量大的场合,该图的工作原理与图1相同,不同之处是第一级输入端与输出端反接,其使用效果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孟宪锋;姚念民,未经孟宪锋;姚念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28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