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井下汽水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97233721.0 | 申请日: | 1997-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29364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0-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吴国伟;王作青;代培文;盖平原;刘长江;张福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胜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38 | 分类号: | E21B43/38 |
代理公司: | 石油工业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李夫寿 |
地址: | 257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汽水 分离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开发热采井下工具,特别涉及井下高温高压汽水分离器。
在《断块油气田》杂志1995年第6期第47页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汽水分离器的研究及应用》的文章,公开了一种用于稠油开采注蒸汽地面汽水分离器。它为筒状结构,包括螺旋叶片、芯子、内套筒和波形板等部件。它可提高注入油井的蒸汽的干度,热能利用率较高,但它有如下缺点:(1)它只能用于地面,而不能用于地下,因而热能得不到完全利用;(2)不能解决油层注蒸汽时产生的蒸汽超覆现象;(3)设备成本高,安装操作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技术中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用于井下的高温高压汽水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一种包括螺旋叶片、内外钢体和中心分离体的井下汽水分离器,其螺旋叶片安装在中心分离上,置于内钢体中,叶片与内钢体相连,内钢体一端通过内支架与蒸汽导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外架与外钢体的一端相连,外钢体的另一端通过平端盖与蒸汽导管连为一体,内外钢体之间有通过流体的环形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措施达到:井下汽水分离器其中心分离体之顶部的分离帽呈锥体型结构;内外钢体为圆筒状结构,在其之间有可通过流体的环形空间;由内外钢体、平端盖和蒸汽导管构成分离水的临时储存室;连接内外钢体和蒸汽导管的内外支架呈轴向放射状肋条结构;蒸汽导管通过内钢体、内支架与外钢体连为一体。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井下汽水分离器的主视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井下汽水分离器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螺旋叶片5连接于(焊接)内钢体1的内壁上,外钢体4和内钢体上部通过外支架3连接在一起形成环空7,内钢体和蒸汽导管11通过内支架8连在一起;外钢体4、平端盖10和蒸汽导管11连在一起形成分离出水临时存贮室9;中心分离体6置于内钢体内,和螺旋叶片连为一体,锥体形分离帽2座于其上。
当分离器下入井内指定位置后,注入饱和蒸汽时,利用蒸汽本身注入的速度使其沿螺旋片高速离心自转,饱和蒸汽在自运转的曲面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汽相区域和水相区域,由于在同种状态下水相密度比汽相密度大很多,再加上叶片的粘附作用,水相将逐渐运动到分离器的内钢体的内壁上,并沿内壁沉降到水的临时存贮室,汽相则沿中心部位继续向下运动。由于注入压力持续不变状态,在分离器内部产生了一个内钢体高压区和内外钢体夹层之间的低压区,从而使高温水从水的临时存贮室沿内钢体和外钢体夹层中返回到分离器上部从外支架处的出水口处排出,从油层上部进入油层,汽相则沿内钢体中心线方向进入蒸汽导管导出,由于蒸汽导管下部接封隔器,因此保证了分离出的蒸汽和分离出的水不再在井筒内混合,从而使蒸汽从油层下部进入油层。
本实用新型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1.避免了注入油层中的蒸汽产生超覆现象,热能得到充分利用。
2.分离器分离效果好,延长了生产井的生产周期。
3.制造周期短,加工成本低。
4.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胜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未经胜利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37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