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盗窨井盖无效
申请号: | 97235689.4 | 申请日: | 1997-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294298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0-14 |
发明(设计)人: | 周炳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炳坤 |
主分类号: | E02D29/14 | 分类号: | E02D2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05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盗 窨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盗窨井盖。
在市政建设中,自来水供水系统、下水道系统、地下供电电缆、地下通讯电缆、光缆等系统,均需要设置窨井,窨井上需设置窨井盖。窨井盖多用铸铁制成,它与井口配合严密,盖体边缘上设有开启孔,一般是设有对称的两个开启孔。开启孔的形状一般为圆形,或以圆形为基础的变形孔。这种开启孔为检修人员打开井盖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偷盗井盖的人提供了方便,以至窨井盖被盗问题成为困扰各个城市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现有技术是改换井盖材料或加锁。改换材料只能解决新生产井盖的防盗,无法解决原有的大量井盖的防盗问题;加锁方案不仅增加了井盖的成本,而且处于露天和阴湿环境的井盖锁,将很快被锈蚀,而无法开启。所以现有方案未能很好地解决井盖防盗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窨井盖防盗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新的窨井盖结构,该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专业检修人员开启方便;而偷盗者无法开启;原有结构的大量井盖容易改造成新结构;成本较低。
完成上述发明任务的方案如下:窨井盖的盖体与井口配合严密,在盖体的边缘设有开启孔。本方案的特征是:由两个以上的异形孔组成开启孔群。这里所说的异形孔是指;1、孔的截面窄而长并弯曲(例如弧形孔或新月形孔);2、孔壁为圆锥面的一部分(即从上到下,孔道各个截面的曲率不同);3、孔道为折线(即可认为每个孔是由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上、下两个孔对接而成)。为便于排除泥沙,孔道的下端开口可制成喇叭口。这里的“窄而长”可理解为弧长与孔宽之比等于或大于2。这个方案的防盗原理是,打开井盖时需要将一根撬棍插入开启孔,该撬棍的截面积要高于一个定值,才能提供足以打开井盖的材料强度。异形孔群限制了常见的撬棍,例如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撬棍的插入,还同时限制了常见的板状撬棍(截面为长而窄的矩形)或弧形撬棍(例如纵向剖开的圆管)的插入。能插入这些孔的常见物体,必然是截面积很小,其强度不足以打开并盖。检修人员配备与本设计配套的专用工具即可方便地打开井盖。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化设计是;将异形开启孔群制在一个堵头上,该堵头固定在井盖边缘的大孔中。这种方案有利于改造大批现有的铸铁井盖:用铸铁制成堵头,堵头上开有新型开启孔组;将井盖原有的两个开启孔,一个焊死;另一个扩成大孔,该大孔的孔径与堵头直径相同。将堵头焊接固定在大孔里,即可改造成为防盗井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的窨井盖防盗方案,因采用了限制可插入物体截面积的异形孔方案,使一般常见撬棍无法插入开启孔;能够插入孔内的物体又达不到打开井盖所必需的材料强度,这样使专业检修人员开启方便,而偷盗者无法开启。孔道下端开口制成喇叭口,既使插入有钩的撬棍,也无法钩住孔边,无法打开井盖。将开启孔制在一个堵头上,可方便地改造原有的大量井盖,又因沿用了原来的铸铁材料,所以生产成本及改造成本都很低。
现结合附图与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图3、图4为图1的局部;堵头结构的俯视图、仰视图和剖视图;
图5、图6、图7分别为实施例2、3、4中开启孔群分布图。
实施例1,参照图1-图4:窨井盖的盖体1的边缘处,设有一个大孔2,孔内焊接固定有一个堵头3,堵头上开有三个异形孔4,构成开启孔群。这些异形孔为窄长的弧形孔,即孔道两边的两个弧形面为圆锥面。异形孔4的孔道5是拆线形,上端与盖体表面成锐角。同时,各条孔道方向不平行,而是向外倾斜,三条孔道的投影彼此成120°排列。一般物体无法插入孔内。只有专用工具才能提起井盖。同时,孔道下端的开口为喇叭口,口的边技倒成圆棱,防止有钩的物体钩起井盖,同时有利于排沙。
实施例2,参照图5;基本结构与上例相同,各异型孔在弧向上等距,但各异型孔到堵头圆心的距离不同,分布在不同的圆上。
实施例3,参照图6;基本结构与上例相同,但异型孔的数量增为四个,且分布在不同的圆上。
实施例4,参照图7,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三个异型孔处于一个同心圆上,但在弧向上彼此的距离不等。
开启孔在数量上、径向上或弧向上的不同分布,可制出规格不同的各种防盗井盖。在不同的城市或一个城市的不同街区,使用不同规格的井盖,即需使用不同的专用工具。既使个别的专用工具丢失,也不会造成很大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炳坤,未经周炳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56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需外设电源的电话报警器
- 下一篇:全自动开收伞扣线组合之改良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