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婴儿十二指肠引流管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7241165.8 申请日: 1997-08-13
公开(公告)号: CN2314806Y 公开(公告)日: 1999-04-21
发明(设计)人: 黄志华;董永绥 申请(专利权)人: 同济医科大学
主分类号: A61M25/00 分类号: A61M25/00
代理公司: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夏惠忠
地址: 430030***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婴儿 十二指肠 引流
【说明书】:

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材,特别是医用引流管。

十二指肠引流管是十二指肠引流术的主要器材,应用于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肝胆系统有无梗阻、炎症、结石等疾病。婴儿期持续性阻塞性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主要病因是婴儿肝炎综合征与先天性肝外胆道闭锁,两者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检查结果,具有交叉共同特征,故早期鉴别诊断极为困难,且两者的治疗手段又截然不同,婴儿肝炎综合征仅需内科对症治疗,而胆道闭锁则需手术、重建胆道、恢复胆流,其预后与手术年龄密切相关,故对两者的早期鉴别诊断极为重要。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方法甚多,包括临床观察黄疸程度、核素肝胆显像、肝胆MRI经皮肝穿刺胆系造影检查,因受实验室条件限制,胆汁淤积程度,创伤性大并发症多且费用昂贵,其诊断的正确性差异性较大,故需寻求、正确、简单、实用、无创伤性且经济的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十二指肠引流术利用十二指肠引流管能引出胆汁,外观呈黄色或金黄色,故能直接证实胆道是否通畅,从而对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作出正确的判断诊断。由于小儿消化道有区别于成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加之现有引流管同常是按照成人解剖生理特点设计的,限制了该方法在儿科患者特别在婴幼儿期年龄组的应用。由于目前缺乏专门适于婴儿使用的十二指肠引流管,故临床上常常借用各种现有导管进行十二指肠液收集,但存在有引流管不易进入婴儿十二指肠内、并易损伤鼻、食道、胃粘膜引致出血、外包钢头通过鼻咽部因难、管腔易阻塞、进入十二指肠内时间长(通常在两小时以上)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婴幼儿应用的十二指肠引流管,使其具有软硬适度、容易通过婴儿鼻烟部和进入婴儿十二指肠内、减少或消除传统引流管易损伤鼻、食道、胃粘膜导致出血现象、管腔不易阻塞、进入十二指肠内所需时间短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这种婴儿十二指肠引流管,包括一根由硅橡胶制成的长园管,其特征在于该管的前端为盲端1,前部管壁上有进液孔2,末端有抽液孔3,在盲端1内嵌有用于增加引流管前端缀性和用于在X光透视下起指示引导作用的由铜或者不锈钢构成的金属小体4;管壁的外面标有显示插入深度的刻度标志;末端抽液孔3上装有孔塞5。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中引线所示部位名称为:

1-盲端

2-进液孔

3-抽液孔

4-金属小体

5-孔塞

实施例一:

引流管的长度100cm,外径为2mm,内径为1mm,盲端1内嵌入的用于增加引流管前端缀性和用于在X光透视下起指示引导作用的金属小体4由铜构成,前端管壁上的进液孔2由位于盲端1内嵌入的金属小体4的后部的数个透壁小孔构成,末端抽液孔3上的孔塞5由塑料塞构成,引流管外标明的刻度,从引流管头端20cm开始,每10cm各标记1次,至50cm处。此型适用于新生儿和2个月以内的婴儿。

实施例二:

引流管外径为2.4mm,内径为1.2mm,盲端1内嵌入的用于增加引流管前端缀性和用于在X光透视下起指示引导作用的金属小体4由不锈钢构成,其余均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型适用于满2个月至1岁的婴儿。

实施例三:

引流管外径为3mm,内径为1.8mm,其余均与实施例一或二相同。此型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婴幼儿下列病症的诊断和治疗:

1、婴儿肝炎综合征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

2、疑胆系感染者;

3、十二指肠内灌注药物治疗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

4、某些疾病需了解胆汁流、胆汁酸、胆汁中酶系变化的疾病;

5、某些疾病需经消化道输液治疗者。

本适用新型提供的十二指肠引流管的使用操作程序为:

1、十二指肠液引流前4小时禁食、予以静脉输液;

2、术前半小时或操作过程中婴儿啼哭则静脉注射安定或口服10%水合氯醛;

3、受试患儿呈平卧位(头抬头45℃)或坐位,将消毒备用的十二指肠引流管未端塞开放,引流管头部涂少量液体石腊,缓慢将十二指肠引流管头部(新生儿或<2个月Ⅰ型管,≥2个月-1岁、Ⅱ型管,>1岁、Ⅲ型管)从右侧鼻腔内插入,通过鼻咽部、食道至胃中,插入管的深度约35~40cm,此时见胃液自动流出;

4、十二指肠引流管到胃中后,继续缓慢进管,若遇阻力,缓慢拔管,再插入,通过幽门至十二指肠内,引流管的深度约45cm左右,胶布固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医科大学,未经同济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11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