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级推滚压头无效
申请号: | 97241398.7 | 申请日: | 199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3160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8 |
发明(设计)人: | 刘炳南;张公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炳南;张公福 |
主分类号: | B21C23/08 | 分类号: | B21C23/08;B21H7/14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盛华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级 压头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制造深孔无屑滚压加工的专用工具,具体地为推滚压头。
深孔滚压加工比深孔磨和衍磨机圆度和圆柱度加工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变为0.2,比深孔磨和衍磨的0.4好。滚压后内孔的表面呈镜面,无须镀铬,成本低,还具有生产周期短、效率高的优点,因而广泛用于液压缸气缸的加工制造。
目前所用的推滚压头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滚压头端盖3、液压轴17、圆锥支承套9、滚柱保持器6、圆锥滚柱8,压簧21、顶柱10、支架31、颊止推轴承12、定位环14、定位销16、滚压直径调节螺母13、弹簧挡圈33、圆柱销34、联接套35、内六角螺钉36构成。就其结构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1、液压轴是实心的,压簧装在滚压轴外圆,滚压加工时靠孔的过盈顶住圆锥滚柱进行滚压,滚压头退出靠圆锥滚柱与孔壁的摩擦力压缩压簧退出,摩擦力大,容易擦伤孔壁,摩擦力小,容易窜动,不起滚压作用,操作困难;
2、压簧直径大,仅能滚压φ180mm-φ300mm的内孔,不能滚压直径小的内孔;
3、滚压加工只能滚压一次,滚压时过盈大,一般为+0.06mm-+007mm,推力大,影响滚压孔的深度;
4、只能用于制造液压缸等缸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推滚压头所存在的不足,旨在设计一种操作方便、能分级分次滚压、滚压时过盈小、不仅能滚压大孔、还能滚压小孔,滚的深度大,不仅能制造液压缸,而且能修复拉伤、磨损失圆的液压缸的推滚压头。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方式为,分级推滚压头,包括滚压轴17、圆锥支承套9、滚柱保持器6,圆锥滚柱8、压簧21、顶柱10、支架、定位环14、定位销15。圆锥滚柱8两端由钢球7,顶柱10顶住,三者置于滚柱保持器6圆环上的柱形槽内,顶柱10、滚柱保持器6用六角螺钉固定在前、后支架5、11上。
滚压轴为空心滚压轴17,其外圆螺纹为四阶梯形,一阶安圆锥支承套9,二阶安后支架11、平面止推轴承12、三阶安滚压直径调节螺母13、定位销15及套在外面的定位环14,圆螺母16,四阶是连接空心螺杆30的螺纹连接套,内孔分三层,大孔双头内螺旋与空心镗杆双头内螺旋相配,中孔安压簧21、压簧弹力调节螺旋19,小孔支承拉伸轴1,拉伸轴1穿过径向滚球轴承4和空心滚压轴定位配合的小孔中,并用档圈22挡住,拉伸轴轴头拧人压簧支承杆18,压簧21、压簧座20、压簧弹力调节螺旋19依次活套在压簧支承杆18上,压簧支撑杆插人空心滚压轴17的孔中。
压簧支承杆和拖曳丝杠26间用两端套着索具卸扣24的钢丝绳扣23、圆头螺钉25连接,丝杠滑套28一端套在拖曳丝杠上,另一端旋人滚压头拉伸手轮29。
下面参照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现有推滚压头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由滚压头部分,滚压尺寸调节部分、支承和联接部分及滚压头伸缩机构四部分构成。
滚压头部分的圆锥滚柱8两端由钢球7,顶柱10顶住,两轴间间距很小,钢球7安在圆柱槽底部的球窝内,顶柱10静配合在后支架11的圆周匀布孔中。顶柱表面磨平,顶柱和圆锥滚柱小头端面间距为0.03-0.05mm。滚压头端盖3用六角螺钉2固定在前支架5上,滚珠轴承4安在前支架5的轴孔内。
滚压尺寸调节部分包括空心滚压轴17及安在外圆螺旋上的圆锥支承套9,平面止推轴承12、滚压直径调节螺母13、定位环14、定位销15、圆螺栓16。平面止推轴承安在滚压直径调节螺母13轴承位的孔内定位销15位于圆柱螺母16的端面上。
支承和联接部分的主要部件是空心滚压轴及安置于轴颈上的圆锥支承套9,及空心镗杆30、压簧21及压簧弹力调节螺旋19。
滚压头伸缩机构包括拉伸轴1、滚珠轴承4、压簧座20、压簧21、压簧弹力调节螺旋19、压簧支承杆18、钢丝绳扣23、索具卸扣24、拖曳丝杠26、滚压头拉伸手轮29、为防止径向滚珠轴承4在拉伸轴1上的窜动,特用挡圈22挡住。拖曳丝杠26上的长键槽对准已安装在丝杠滑套28上的稳定销27,用稳定销固定丝杆滑套的轴肩紧紧贴在空心镗杆30尾部的端面上。
参照图2,详述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及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炳南;张公福,未经刘炳南;张公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13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型电动自行车
- 下一篇:家庭用消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