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卧式冷凝器无效
申请号: | 97245160.9 | 申请日: | 1997-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323337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启杰;刘元璋;王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B1/02 | 分类号: | F28B1/02 |
代理公司: | 烟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卧式 冷凝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卧式冷凝器,是一种氨制冷装置中使用的氨冷凝器,属热交换技术领域。
目前氨制冷装置中使用的冷凝器,冷凝器中的热交换管属未作任何加工的光滑管,传热效率低,体积庞大,耗费钢材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改进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效率高,体积小,结构紧凑的卧式冷凝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卧式冷凝器的基础上通过对换热的光滑管进行改进为螺旋槽管组成的管束而实现的,它具有左端盖1、左管板2、壳体3、安全阀4、放空气阀5、支撑板6、进气阀7、换热管8、压力表9、平衡口活接10、右管板11、右端盖12、出液阀13、右支座14、左支座15,其特点是换热管8上设螺旋槽16,螺旋槽16在换热管8外壁呈凹状,内壁呈凸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螺旋槽16凹深e为0.6-1.8mm,螺距P为8-18mm。
卧式冷凝器的工作原理:氨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氨蒸气经过氨油分离器后,去除蒸气中带有的润滑油,经进气阀7进入冷凝器壳程,在固定于左、右管板2、11上的换热管束上冷凝,冷凝成的液体由壳体3底部出液阀13流出,节流后进入蒸发器蒸发,蒸发的气体由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排出,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冷却水由左端盖下部进水口进入,受左、右端盖1、12管箱内的分程隔板的导向,在冷凝器的管束内呈多流程来回流动,吸收氨蒸气的热量,受热后经右端盖上部出水口流出,经冷却塔冷却后,再由左端盖下部进水口进入冷凝器,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采用的是带有一定几何参数的螺旋槽管,传热能力明显增加,在冷凝温度40℃,冷却水进口温度32℃,冷却水流速1m/s的条件下,其传热系数可达2100w/m2·k,比目前光管冷凝器大了一倍,在传递相同热量条件下,传热面积可减少一半,节省钢材40%左右,节省成本45%左右,冷凝器的体积可缩减40%左右,本实用新型是目前一种比较理想的卧式冷凝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为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I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以附图为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如下:图1中的左端盖1、左管板2、壳体3、安全阀4、放空气阀5、支撑板6、进气阀7、压力表9、平衡口活接10、右管板11、右端盖12、出液阀13、右支座14、左支座15属现有冷凝器的结构部件,除左、右端盖1、12与左、右管板2、11之间用螺栓固定外,其它部件全部焊接。
图2中的换热管8可采用直径18-38mm的钢管在专用机床上轧制而成,换热管8上设螺旋槽16,螺旋槽16在换热管8外壁呈凹状,内壁呈凸状,螺旋槽16的深度e为0.6-1.8mm,螺距P为8-16mm。换热管8的排列方式可以是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上部管束大间距排列,下部管束小间距排列,换热管8的数目可根据冷凝器的换热系数计算确定。
由于换热管8上设螺旋槽,螺旋槽在换热管8外壁呈凹状,内壁呈凸状,能满足冷凝器内、外壁同时强化传热的要求,在换热管内壁,凸出的螺旋槽使水在内壁增加了切向的速度分量,引起了附加的二次环流,显著提高了水在内壁的换热系数,在换热管的外壁,由于氨的表面张力大,一定曲率的螺旋凹槽引起的格里戈林效应强列,使冷凝液膜厚度减薄,凝结换热得以显著强化。
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氨制冷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51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