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控硅控制的电感线圈无效
申请号: | 97248009.9 | 申请日: | 199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144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旭辉 |
主分类号: | H01F5/00 | 分类号: | H01F5/00 |
代理公司: | 河北省邯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尹燕华 |
地址: |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光***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硅 控制 电感线圈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感线圈,特别是一种可控硅控制的电感线圈。
目前的消弧电抗器大都是调匝式电感线圈,其电感量不能连续调节,难已对电网的电容电流作出精确的补偿,受极差电流影响较大。目前实现连续可调的原理,其实是通过连续改变磁路中气隙长度来实现电感的连续可调。这种调节方式的缺点是要求采用精密的机械传动机构,并且响应速度慢,噪声大,易产生机械动作损耗。另一种是偏磁可调的原理,其实是通过改变铁芯磁化段磁路的直流助磁磁通大小来调节交流等值磁导以实现电感的连续可调,它属于静态调节方式,但设计、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硅控制的电感线圈,用以通过改变可控硅的导通时间,控制可控硅联接的电感线圈的电流,控制电感量和电流的连续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由线圈、可控硅控制电路、触发电路组成,线圈包括有L0、L1、L1、L2、L4,线圈至少有两个以上,线圈可以有多个,其中除L0之外,均并联有双向可控硅。可控硅控制电路包括有可控硅Z1、Z2、Z3、Z4,可控硅控制电路至少包括有一个可控硅,可控硅控制电路的可控硅与相应的线圈并联,即L1与Z1并联,L2与Z2并联,L3与Z3并联,L4与Z4并联。触发电路为一般触发电路,触发电路用于触发双向可控硅,用于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角,用于控制双向可控硅的导通时间,达到平滑调整通过线圈的电流和平滑调整电感量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也可为多个线圈与可控硅并联的串联电感线圈,也可为有多个并联支路的电感线圈,本电感线圈也可不设L0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设计合理、连接新颖,由于使用了双向可控硅,所以可以平滑调节电流和电感量,是一种消弧电抗器的理想电感线圈。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框图
图2为没有画出触发电路时的电原理图
图3为没有画出触发电路有多个并联支路时的电原理图
图4为没有L0线圈时的电原理图
如图1-4所示,本电感线圈由线圈(1)、可控硅控制电路(2)、触发电路组成,线圈(1)包括有L0、L1、L2、L3、L4,线圈(1)至少有两个以上,其中除L0之外,均并联有双向可控硅。可控硅控制电路(2)包括有可控硅Z1、Z2、Z3、Z4,可控硅控制电路(2)至少包括有一个可控硅,可控硅控制电路(2)的可控硅与相应的线圈(1)并联,即L1与Z1并联,L2与Z2并联,L3与Z3并联,L4与Z4并联。如图2,本实用新型可为有多个线圈与可控硅并联的串联电感线圈,如图3,也可为有多个并联支路的电感线圈。如图4,本电感线圈也可不设L0线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旭辉,未经张旭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80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