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鼻导管无效
申请号: | 97251455.4 | 申请日: | 1997-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317880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12 |
发明(设计)人: | 胡海燕;王军玲;钱淑华;赵月霞;郭桂雯;王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海燕;王军玲;钱淑华 |
主分类号: | A61M15/08 | 分类号: | A61M15/08 |
代理公司: | 枣庄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戴振科 |
地址: | 2771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给患者输氧气的鼻导管。
在现有技术中,给患者输氧气时所使用的鼻导管是一根塑料管(参阅图5),插入鼻孔端的端口封闭,管壁上有相互错开的氧气出孔,鼻导管的氧气进气口处插接是两端均为直管插接头的管接头。这种鼻导管插入鼻孔后需用胶布缠绕、然后贴在面部加以固定。采用这种固定方法,一是因为鼻导管较细,在需要法浓度供氧时混合的空气较多,达不到高浓度供氧的要求,若采用粗的鼻导管,因氧气出孔在管壁上,容易贴在鼻内壁上而影响通氧量;二是患者若是干性皮肤,虽能粘贴牢固,但是取下后面部粘有胶布脱落的胶质物且不容易洗掉;三是若患者是皮肤过敏者,会引起皮肤发痒起泡的过敏反应;四是若患者是油性皮肤,胶布粘贴不牢,极易脱落;五是鼻导管进气口上的与氧气导管的连接头为直管,由于插接不牢固而漏气,有时用胶布包扎也很难解决;六是氧气出气孔在鼻导管的一侧还容易产生堵塞。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一种不脱落、对皮肤无过敏反应、不漏气、不堵塞、不但能满足重度缺氧患者的高浓度供氧的需要、而且还能满足轻度缺氧患者供氧需要的鼻导管。
本实用新型是由下述结构实现的
鼻导管它是由一根塑料管,套在塑料管上的鼻孔塞、旋入鼻孔塞锥形螺孔的带有卡爪和手轮的固定套,插接在塑料管进气口的一端为直插接管另一端为台阶式插接管的管接头、套在塑料管上的塑料带的一端有耳挂钩另一端有套环构成的挂耳架。塑料管为软质,靠近氧气出口端的管壁上有相互错开的出气孔。套在塑料管上的鼻孔塞的内孔为锥形孔,内孔壁上加工有锥形螺纹。套在塑料管上并旋入鼻孔塞锥形螺孔内的定位套由锥形管和手轮、锥形管端头上的卡爪构成,构成定位套的锥形管的外壁上加工有与鼻孔塞的锥形螺孔相配合的锥形螺纹。套在塑料管上的挂耳架由塑料带、塑料带两端头的与之构成整体的耳挂钩和套在塑料管上的套环所构成。插接在塑料管进气口上的一端是直插接管头、另一端是与氧气管相连接的外壁有台阶式旋转面的插管接头。
使用要求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鼻导管,在临床使用时,将设计有氧气出口和氧气出气孔段插入鼻孔内,推动套在塑料管上的鼻孔塞使其进入鼻孔,推进的深度视鼻孔大小或病情而定、待达到合适深度后向内旋紧鼻孔塞锥形螺孔内的固定套,在螺紧过程中定位套里端头上的卡爪沿锥形孔收拢将塑料管卡住而固定。通过套环套在塑料管上的挂耳架其挂钩挂在耳朵上,防止了鼻导管整体滑出鼻孔,鼻孔塞的台阶式旋转面也同时起到防滑脱的作用。塑料管进气口上管接头的台阶式插接管头与氧气供气管连接后、牢固而不漏气。在使用过程中,因不使用胶布固定,患者无过敏反应。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
图1是鼻导管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固定套5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鼻导管的结构图。
图中1、氧气出口2、氧气出孔3、塑料管4、鼻孔塞5、定位套6、套环7、直插接管头8、管接头9、插接管头10、挂耳架11、卡爪12、耳挂钩13、塑料带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塑料管3由无毒医用透明塑料制成,插入鼻孔段的管壁上设计有相互错开的三个氧气出气孔2,最少不少于两个,它与端头的氧气出气孔1同时向患者提供氧气。塑料管3氧气进气口端的管接头8其插入塑料管氧气进气口端口内的为直插接管头7,与氧气供气导管相连接的一端的插接管头9是台阶式的旋转面。套在塑料管3上的鼻孔塞4的外表面为台阶式的旋转面,鼻孔塞4的内孔为锥形孔并设计有锥形螺纹。套在塑料管3上并旋入鼻孔塞4锥形螺孔内的定位套5是外壁设计有锥形螺纹的锥形管、锥形管外端头上的与锥形管构成整体的手轮、锥形管内端头上的与锥形管成整体的分布均匀的三个卡爪11所构成,为了旋转手轮时省力不打滑,手轮的周圈侧面上设计有齿轮状的防滑凸起筋。套在塑料管3上的挂耳架10由塑料带、塑料两端头的与塑料带成整体结构的耳挂钩12和套环6所构成。鼻导管的所有部件均采用塑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海燕;王军玲;钱淑华,未经胡海燕;王军玲;钱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514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