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粉煤灰制作的保温墙体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00211.0 | 申请日: | 199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87561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7-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典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典 |
主分类号: | E04B2/72 | 分类号: | E04B2/72;E04C2/2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4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粉煤 制作 保温 墙体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建筑墙体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的保温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目前发电厂等单位因工作而排放大量粉煤灰,其结果是一方面会挤占大量用地面积,另一方面亦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废物利用——解决粉煤灰的出路——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粉煤灰制作砌块曾作为墙体材料,它有重量轻、成本低的优点,但保温隔热性能尚不理想,而使用现有建材导致建筑耗能高亦是我国现存的严重问题,据有关材料表明,我国的建筑耗能是具有相同气候的发达国家的三倍,它与能源危机密切相关,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国策。因此,若使废物利用粉煤灰成为理想保温建材则是我国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的保温墙体及其施工方法,它使粉煤灰与优良保温材料板牢固结合,成为一种轻质保温材料墙体,同时该施工方法解决了板材施工中涉及板缝与门窗口难于施工的一些麻烦,使制作大面积整体墙体成为可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的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在建筑物外墙体外侧或内侧有一依粘合层粘合的保温材料板,保温材料板另一面涂抹有粉煤灰膏浆层,粉煤灰膏浆层外复盖至少一层网状物,每一层网状物外仍涂抹有粉煤灰膏浆层,最外层粉煤灰膏浆层为抹光的外墙体表面。
上述所说的墙体最外层粉煤灰膏浆层之外尚可加涂防水层或装饰层。
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上述墙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在建筑物外墙体外侧或内侧涂抹粘合物、粘合保温材料板、涂抹粉煤灰膏浆层、复盖至少一层网状物、用射钉将网状物及建筑物外墙体外侧或内侧的复合层与建筑物外墙体固定及在每一层网状物外继续涂抹粉煤灰膏浆层直至抹平的工序构成。
上述所说工序包括在施工现场的墙体上直接施工与先制成保温材料板、网状物及粉煤灰膏浆层的复合板后再向现场墙体粘合的施工。
上述所说的保温材料板可以是聚苯板,也可以是岩棉、矿棉、玻璃棉或珍珠岩的板材。
上述所说的网状物可以是塑料网、玻璃丝网、金属丝网。
上述所说的粉煤灰膏浆层是由粉煤灰、水泥及胶与水构成,其构成比例为粉煤灰∶水泥=1.5~2.5∶1,另水、胶取适量。
上述所说的粉煤灰膏浆层内可以加入用以提高强度的短纤维。
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1、大量应用粉煤灰,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2、保温墙体采用粉煤灰与保温材料板(如聚苯等)及网状物的合理结合,既有保温效果优良的优点,又克服了单纯使用保温材料板强度低的缺点,是一种可满足建筑物外墙强度要求的保温墙体;3、价格低廉,与国内外等效保温材料比,价格降低1-3倍;4、容重轻,每立方米保温墙体150-200Kg,每平方米保温墙体8Kg左右;5、施工简捷灵活方便,可对建筑物外墙作整体施工,且能避免一些施工中的麻烦(如板缝及门、窗口的处理),亦可先制成板材再行现场施工。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附图为本发明所涉保温墙体的断层解剖示意图。
其中:1为外墙体,2为粘合物,3为射钉,4为保温材料板(聚苯板),5为粉煤灰膏浆层,6为网状物。
实施例:
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的保温墙体(见附图),其特征在于在建筑物外墙体1外侧有一依粘合层2粘合的保温材料板4,保温材料板4另一面涂抹有粉煤灰膏浆层5,粉煤灰膏浆层外复盖一层网状物6,网状物外仍涂抹有粉煤灰膏浆层5,外层粉煤灰膏浆层为抹光的外墙体表面。
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作上述墙体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在建筑物外墙体外侧或内侧涂抹粘合物,粘合保温材料板、涂抹粉煤灰膏浆层、复盖一层网状物、用射钉将网状物及建筑物外墙体外侧的复合层与建筑物外墙体固定及在网状物外继续涂抹粉煤灰膏浆层直至抹平的工序构成。
上述所说的保温材料板可以是聚苯板。
上述所说的网状物可以是塑料网。
上述所说的粉煤灰膏浆层是由粉煤灰、水泥及胶与水构成,其构成比例为粉煤灰∶水泥=2∶1,另水、胶取适量。
上述所说的粉煤灰膏浆层内可以加入用以提高强度的短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典,未经王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02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